“現在技術突破的難關在于,內部反應過程中能量不均衡,我們還是需要不斷的去實驗修正。”
“我們已經和反重力團隊,一起測算了最佳反重力環境,但保持穩定性是個大問題,裝置的任何部分出現一點偏差,就會對整體造成很大影響,很多時候,會因為一些小的誤差,我們就不得不停止實驗。”
“而每一次實驗,無論是對材料還是設備,損耗都非常大——”
最后一條很關鍵。
反重力核聚變技術研究的難點之一,就是實驗的成本太高、實驗出錯的成本太高。
核聚變實驗的每一次點火,都意味著以‘千萬’為單位的經費支出,任何部件出現了損耗,也許支出就會變成以‘億’為單位。
另外,部件也損耗不起。
如果出現了一點小事故,可能會導致整個裝置被廢棄。
這樣的損耗實在是太大了。
趙奕對核聚變技術的研發也很關心,他知道研發出了反重力核聚變裝置,也馬上去了實驗基地,見到了龐然大物的裝置。
這個新裝置就像是個鋼鐵大樓,還是被可旋轉的圓盤支撐起來的,圓盤的半徑超過三十米,圍繞裝置轉一圈,都感覺非常的遠。
顯然。
只從裝置的大小就能知道,研發投入了多少的經費。
這個裝置可不是混凝土制作的,大部分材料都是鋼鐵、合金,內部主核心部件,全都是非常昂貴的特殊材料,單單是材料費用,粗略估計都以‘十億人民幣’為單位。
站在大型裝置的面前,抬頭看都會感到震撼。
“很驚人吧!”
陳澤書笑說道,“就算到了現在,我還是很震撼,但是他是我們全體人員,一點點看著搭建起來的。”
“厲害!”
趙奕發自內心的豎起大拇指,贊嘆道,“看看這個就知道,你們到底做了多少工作了。”
陳澤書感嘆道,“是啊。”
反重力核聚變裝置的研究太難了,即便是有理論支持,等裝置的制造還是有很多技術難關。
眼前的大型裝置也不是一口氣完成的,有的部分是改進、再改進,材料都換了不知道多少次,還有一些地方會根據實驗結果進行調整,內部核心部件也在實驗中,損壞過很多次。
陳澤書帶著趙奕和其他人,一起進入反重力核聚變裝置內部,對于每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查看、參觀、講解。
裝置采用的是反重力空間罩技術,來對核聚變的能量進行控制,并通過核聚變產生大量的能量,輸出來進行熱烈傳導發電。
因為只是實驗裝置,輸出端做的就比較粗糙了。
如果能穩定的控制核聚變反應,輸出可以隨意的進行改進,并不存在技術難點。
“我們上一次進行實驗,核聚變反應持續了一個半小時,但因為接口的材料承受不住高溫,不得不中止實驗。”陳澤書介紹說道,“之后我們改進了借口,更換了更加耐高溫的材料,具體效果還有待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