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校長在幾分鐘前提前打電話說明,李莎肯定很懵,她和她老公去年圣誕,還看了《致命ID》。
“初中時期楚舜的成績不算特別好,但他的語文很好,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還有作文比賽得過好幾次第一。”李莎拼命回憶拼湊著。
“我還記得有一次,山城市舉行一個攝影大會,楚舜的照片還入圍少年組,應該就是天賦。”李莎老師道。
老才和老校兩人用錄音筆記下老師的話,雖說兩人想搞大新聞,但也不會問什么“楚舜有沒有什么黑料”。
且不說老師怎么回答,這樣問很**,初中黑什么料,狗仔中的瘋狗都不會如此無腦。
一通采訪,兩人連楚舜初中有無參加運動會,或者是學校活動的經歷都打破砂鍋問到底,別覺得兩人吃飽了沒事干,記者需要流量。
如果手機推送篇新聞:“楚舜為什么這么優秀,看看他初中和高中都做了些什么”,如果本身狀態無聊,又對網絡上刷屏的楚舜感興趣,多數都會點進去。
量就是金錢,沒有這群挖空心思琢磨的記者,你以為許多名人的軼事是怎么出來的?
《南方娛樂》的兩人心滿意足的離開學校,李莎在辦公室感慨萬千,沒想到他們初中還出了世界級的名人。
鋼實有點吃虧,看看原身高中三十二中在楚舜獲得金獅獎后,動作也挺快,在學校介紹的手冊上,直接印上了楚舜的名字,雖說沒有鑼鼓翻天宣傳,但也是“學校以你為榮“。
李莎操起剛打分的卷子,下一堂課是她的課,上課時間到所以快步走去教室。
教室一群初二學生正襟危坐,李莎走進教室,把卷子放在講桌上,學生們都習慣了下句肯定是“考試題目這么簡單,很多題都是我上課叫你們是課文里勾劃的重點,文言文理解,還是有人不懂方法亂填”。
每次考試后必說,但今天李莎是另一句開場白:“剛才有兩個記者來采訪老師,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
學生們搖頭,不一樣的開場,讓最后一排的學生都有興趣聽一聽。
“著名的大導演楚舜,以前就讀于我們鋼實,我還說他的班主任。”李莎自己都沒發覺語氣中有些自豪。
或許其他名導初中生不認識,但楚舜是熱搜常客,所以班上立刻議論起來。
“是那個電影獎項大刷子嗎?網上說沒有他刷不到的電影獎項。”
“哇,老師你居然當過著名導演的老師,厲害。”
“之前我看了《殺死比爾》,粉絲好多,為什么學校從來沒說過?”
……
“小聲點隔壁班還在上課。”李莎先控制教室音量,然后道:“所以今天我才要告訴你們,語文學好做什么都方便,楚舜導演初中時期,語文成績很好,作文經常拿獎,所以他還是語文課代表。”
李莎老師運用名人的例子教育學生們,不少學生的確動力滿滿,但要說這種動力堅持超過一周,也是不可能的。
《南方娛樂》、《娛樂早知道》、《圈外》、《時尚周刊》,媒體與自媒體人都在蹭熱度。
在此環境下,時間流逝來到七月份,重新修建的廢棄電影院竣工,前面失敗的戲份贏來第二次拍攝,有第一次打底,此次很成功。
跨過這道坎,劇組就沒有再出現意外,一直到八月份,《天堂電影院》接近尾聲,楚舜把零星不重要的戲交給了歐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