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關鍵的是上面有電影是展映時間,如果你不想看太多不喜歡的電影,紅書必不可少。
戛納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也有手冊,只不過要錢,而柏林電影節憑借門票就能領取。
“開幕式電影是《曾經死亡》,觸不可及的確也不適合成為開幕電影。”楚舜很清楚,電影節的看開幕電影要么立意非常深,要么是意識流電影。
觸不可及雖說立意很好,但不夠深。
“曾經死亡是瑞典導演褒曼的作品,能夠在諸多作品中成為開幕式電影,肯定也不錯。”楚舜準備去瞅瞅這部電影。
別看瑞典地方小,但出的著名導演還挺多,奧斯卡金像獎之子伯格曼也就是瑞典人,還有霍爾斯卓姆、肖曼、魏徳伯格等。
《曾經死亡》內容比較抽象,抽象到楚舜看完后都沒看懂。
表層故事是一位曾經因為感情問題自殺的少女,長大后成為杰出的心理咨詢師,正在治療有自閉癥的少年,然后在治療少年的同時實現自我救贖。
但里層故事,這個少年似乎是心理咨詢師女主的人格分裂?
之所以打問號,是因為楚舜不能肯定,看不出導演是把思維具象化成為人,還是簡單的人格分裂。
要成為心理醫生是需要做評估的,影片中女主也進行過心里評估,結果是完全健康。
還沒完,影片結尾劇情又表明,曾經因為感情問題自殺的少女,似乎并不是女主,而是另有其人。
一團亂。
“這是真是厲害,腦闊疼。”楚舜從放映廳出來,其他觀眾也都是懵圈的狀態。
“再看一遍。”楚舜看了看觀影手冊,找到下一場《曾經死亡》放映時間,又去看了一遍,這次楚舜還專門去外面買了個筆記本。
作為一位曾經的影評人,連一部電影都看不懂,這是巨大的侮辱!
一百分鐘后,楚舜從放映廳出來,越看越感覺這部電影邏輯不能自洽,如果將其當做意識流的電影,又可以解釋。
“找機會直接找導演褒曼詢問。”楚舜不打算再看,真心體會這類電影看多后,容易影響食欲。
褒曼今年63歲,被譽為伯格曼后最杰出的瑞典導演,已獲得過一座金熊獎,以及一座最佳導演銀熊。
其他電影節獎項就不細數,反正可以總結為是文藝片圈子的大導演。
與楚舜比起來,其實褒曼的優勢也只是年紀。
別覺得對于導演來說,六十三歲很老,伊斯特伍德九十歲還能夠作為執導,不愧是東木大爺。
“換換口味。”
楚舜沒有再去主競賽單元的展廳,穿過走廊,來到其他單元展廳。
“遇見單元。”楚舜停下。
此處的觀眾就遠遠少于主競賽單元,關注度不足十分之一。
柏林電影節有主競賽、短片競賽、遇見、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七個單元,而楚舜所在的遇見單元可以理解為“實驗先鋒電影單元”,反正是各種大膽的創新為主基調,劇情可以不通順,但拍攝手法不能沒創新。
似遇見單元最佳電影《工作與時日》全劇也就是拍攝了一個農夫在山里干活,有毛線個劇情,將其當成所謂紀錄片看都不夠格,但拍攝手法上去了,所以也就獲獎了。
楚舜隨便走進一個放映廳,電影名字沒來得及看,但這部影片大量使用手提攝像機以及晃動軌道的鏡頭,還有類似于酒吧蹦迪的閃光,看得眼睛疼。
作為影評人是能夠理解,是不露臉,就用鏡頭就顯示出人物的情緒,但……
楚舜看到一半就閉眼養目,再看下去真的可能會瞎,中途離場也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