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電影》在好萊塢票房更高,在國內首日和第二天加起來,才五百多萬軟妹幣,一方面是紀錄片熱度真的不大,另一方面是國內網民太清楚了,楚舜不當人也不是一兩天了,真以為叫慣楚校長,就不記得以前楚牲的外號了?
所以李賀鶴以及國內的另外兩位主編回來,所寫的評價也是上了《光明日報》和《青年報》的頭條,但真的沒有掀起多少風浪,在網絡上《隨電影》沒有上熱搜。
也不是水平不行,看看李賀鶴的文章也還想,題目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奇特的一位電影人。”
[先鋒派、新浪潮主義、第三電影風格、新寫實主義、意大利現實派、詩電影風格、后現代結構主義、意象派、直接電影風格等等,很難定義赫赫有名的導演楚舜到底是什么風格。
甚至于很難定義,導演楚舜到底擅長拍攝什么類型的影片,愛情片、驚悚片、劇情片、科幻片、動作片等等,楚導都有極其優秀的代表作,哪怕是動畫電影,也獲得了安西國際動畫節的評審團大獎。
我以往一直想給楚舜導演找一個風格定性,直到觀看了羅伯特拍攝的紀錄片《隨電影》,才知曉了楚舜導演的風格,就是“楚舜風格”。]
太陽之下無新事,娛樂圈也不會有太平的時候,隨電影沒有擠上榜,而榜單上有xx新片發布,還有誰誰誰準備出演什么角色。
反而是隨電影都上映三天后,#受驚嚇的歪果仁#上了熱搜第七,這熱搜款是一個在國外叫姜海博的網紅發的,他是個留學生,主要是拍攝一些美利堅的風土人情。
并且他還掌握了財富密碼,比如說國內有什么歌曲、電影出名,他就會請幾個外國人來看,然后詢問外國人的觀影體驗,多數時候,請來的外國人都是說好話,“這首歌很酷,雖然我聽不懂歌詞”、“唱得挺好,我喜歡這個歌手”等等之類的。
姜海博跑來電影院觀看《隨電影》,本來是沒有什么拍攝心思,能夠在好萊塢上映的華夏導演的影片不多,因此只要是華夏的影片,姜海博基本都會看,《隨電影》導演雖然是外國人,可拍攝的是華人,自然也要買票觀看,然后他發現電影院基本上都是外國人,華人很少。
“嗯?我不記得外國人這么喜歡看紀錄片啊。”姜海博琢磨,隨即就聽到影院中的外國影迷大呼小叫。
“他不是導演嗎?為什么舉起了攝像機?”、“感覺我奶奶進入楚舜導演的劇組都可以拍戲”、“片場主宰?楚舜根本就是黃皮膚上帝”、“他的劇組根本就不喜歡人,只需要工具”……
聽到聽寫,姜海博雙眼一亮,這真的才是好機會,就把外國人大呼小叫的聲音路了下來,當然沒有拍攝人臉,只是錄了聲音。
發到微博上了熱搜——
“哈哈哈,感覺國外影迷沒有見過世面,楚舜=導演=編劇=攝影=美術指導=剪輯,這不是世人皆知的公式嗎?有什么好奇怪的。”
“說真的,我也看了《隨電影》,的確很佩服楚校長,但真的沒必要大驚小怪吧,前面電影的花絮,都能看見楚校長一個人相當于半只劇組。”
“導演楚舜說:不想成為好編劇的攝影師,不是一位好的配樂。”
“低了,低了,境界低了,什么時候楚舜導演不是這樣了?話說博主你這樣錄音沒問題嗎?”
“我就喜歡你沒見過世面的樣子,爺青回,想當年我在知道楚校長不當人時,跟這些外國人的反應差不多,正所謂獨驚訝,不如眾驚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