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背景是七十年代末,從趙蒙生的反應,再加上越南愈演愈烈的流血事件,全國的輿論都在那里,《人民日報》的點評也能看到。
【強烈抗議越南侵犯華夏領土,制造新的嚴重性流血事件】
【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自中越邊境的報告】
【越南當局窮兵黷武煽動對華戰爭】
為了更真實拍攝,楚舜是特意從《人民日報》的數據庫里,找到留存的報紙照片,然后印出一模一樣的報紙。
在后期制作時,楚舜發覺《高山》發配樂很少,全片滿打滿算只有三首,楚舜尋思著配幾首,但后來放棄了這種打算。
故事夠好了,不需要用配樂來提情緒。
部隊要上戰場,趙蒙生能干得出為了安全當逃兵的事,可察覺事情不對的梁三喜,卻走不了。
實則連營長都催促梁三喜回家,前面一直沒有明顯的時間線,不知道到底過去多少天。
現在露出時間線了,探親假下來一個月了,也就是說梁三喜放心不下新指導員,活活拖了一個月還沒回家,連妻子玉秀都寫來一封信。
[三喜兒,你幾次來信都說,新來的指導員一到連隊,你就回家探家。俺見天盼著你回來。咱娘也整天守在大門口兒,向公路上望著,可是還不見你的人影兒。
嗨,要是連隊里都事兒實在忙,你也別讓領導煩難,家中一切都好,你別掛著。
……]
梁三喜看信時,是真想立刻回去看將要生的妻子,可如果部隊真的開拔,要上前線打仗,連隊沒有連長怎么能行?
所以梁三喜還是決定不探親,電影鋪墊了三十多分鐘,沖突終于來臨。
靳開來詢問梁三喜的消息是從何而來,當他知道趙母要在大戰前把趙蒙生調走,這個炸藥包徹底爆炸了。
是當著趙蒙生的面開炮:他奶奶的,只要是gcd坐天下,這個老娘們要膽敢在部隊上前線的時候,把你這個花花公子給我調回去,你看著我要不自費上京城告他去,我就不是靳開來!
部隊開拔的命令下達,與此同時趙母催促師里把趙蒙生調回來,駐扎營地里都開始收拾彈藥、擦槍、打包行李,做戰前準備。
由于是連夜開拔,所以走得非常急切,連炊事班的大肥豬,都只能放在留守處。
梁三喜想讓指導員給部隊做一個戰前動員,但話都還沒有說完,接到了一個電話,上面調走趙蒙生的命令下來了。
戰前指導員走了,這對連隊的士氣是致命的打擊,所以連從來沒說過重話的梁三喜也怒不可遏。
“知識青年下放的時候,你們怕下鄉,都涌到部隊里頭來,現在感到吃苦了,又削尖了腦袋回大城市。”
一句句重話,關鍵作為連長的梁三喜,是對他很好,所以趙蒙生也羞愧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