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韓玉秀和梁大娘到了,前面大院授勛儀式上提及小京城和梁三喜的家屬沒到,小京城是雷軍長獨子就不提,但連長家屬就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趙蒙生還特意打電話過去詢問,但村上表示韓玉秀和梁大娘兩人抱著孩子,在十幾天前就出發往這邊趕。
乘坐火車和汽車,兩天左右能到達營地,很擔心是出了什么意外,但也不知道具體情況,只能等著。
指導員收到消息和連里戰士立刻去連隊的招待所,此處玉秀的眼神非常讓人心疼,前面玉秀出現在梁三喜的回憶中,水汪汪的大眼睛猶如沁入清水中的玻璃珠,非常漂亮。
但現在雙眼無神,“玻璃珠”變成沒有光澤的“石頭”,沁到清水中也是沉底。
之所以十幾天才到,因為梁大娘和玉秀兩人下火車沒有坐汽車,是一路打聽營地位置,走過來的。
孩子一直哭鬧,梁三喜沒看見過自己兒子一面,當然孩子這么小,哭肯定不是知道爸爸死了,還太小根本不懂。
哭鬧是因為餓,玉秀生下孩子剛滿月,就得知三喜兒犧牲的消息,情緒低落精神不穩定,奶水自然不足。
得知此情況,趙蒙生在商店里買了奶粉和桔子汁,還將自己的攝像機委托商店老板進城給賣了,他要換錢將連長欠戰士們的賬還上。
拿著連長的遺物,連同奶粉和桔子汁都交到玉秀手上。
一個大活人就剩下這么一小包了,玉秀打開包裹,里面只有一個撥浪鼓、一個新的軍大衣,幾本工作手記,別無他物。
撥浪鼓是去年玉秀來連里探親時,戰士們用子彈殼做的小玩具,送給玉秀還調侃說給連長生個孩子。
在臨走前,玉秀把撥浪鼓給了梁三喜,說是把它帶回家,也是個由頭。
而嶄新的軍大衣,肯定是部隊發下梁三喜沒舍得穿。
前面連長回憶中,玉秀身穿軍大衣,梁三喜說她像文工團的團員,玉秀很高興。
連長肯定是專門留著這件軍大衣,準備帶回家給玉秀穿,看上去五大三粗,心里時刻掛念著妻子。
這段劇情,碎玻璃渣里灑了幾滴蜂蜜,讓人更好哭,特別當玉秀拿著撥浪鼓,呆愣轉動,此處沒有任何配樂,撥浪鼓清脆的兩聲,像用鐵錘輕敲水晶,稍用力就碎了。
不少剛剛才把眼淚擦干凈的女觀眾,又忍不住,當玉秀抱著軍大衣痛哭,影廳再次傳來隱隱的嗚咽聲。
《高山下的花環》情緒很自然,不會刻意拔高角色情緒,不會當連長死后,所有戰士都痛哭不已,也沒有明明情緒該爆發,卻刻意壓制。
當晚戰士們來消息,說找不到玉秀嫂子,趙蒙生看了看時間挺晚了,立刻外出尋找。
玉秀來到丈夫的埋骨之地,她想三喜兒了,從得知組織給丈夫批了探親假后,就日日盼著。
“三喜,俺又來看你來了。”
玉秀撲在土堆上,撕心裂肺的哭聲,古人說杜鵑晝夜悲鳴,會啼血為止,是最悲傷的事,但此刻玉秀的哭聲響徹天地,漆黑都仿佛在搖動。
玉秀摸著墓碑上“梁三喜”三字,仿佛是觸摸著再也觸摸不到的丈夫臉頰。
“三喜,我和娘后天就走了,你放心吧,你合上眼睛吧,嗯,俺要給娘養老送終,盼盼,俺給你養大成人。”
指導員和梁大娘找到玉秀,玉秀看見有人來,立刻收拾自己情緒,怕自己給部隊添麻煩,馬上說自己沒事,只是感覺心里有點堵,出來走走。
梁大娘安慰著玉秀,讓指導員和戰士先回去,她們兩人呆會。
從鄉下到部隊,即使想燒紙上香,也沒多少機會了,所以做母親的梁大娘也想和三喜多呆會。
沒一會,雷軍長也走來看凱華,見到玉秀和梁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