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別這樣說,校長也是大船橫掃了奧斯卡,然后最佳外語片拿到手軟的導演。”大章說道:“你這樣說感覺似乎校長一次都沒有得過一樣。”
“也是哦。”小瓜點頭。
大章還有幾分長相,就頭發有些少年白,才25歲的年齡發絲就染成了銀灰色。
“歐維我就沒看了,但這部阻止英國分裂的電影必須得看看。”大章詢問女友吃不吃爆米花套餐。
“一會看爆米花片吃,一場電影吃不完下場就不好吃了,也浪費。”小瓜道:“歐維是校長少見治愈系作品,看完感覺人溫溫柔柔。”
小瓜是約自己小姐妹去看的,兩人早已在自助取票機上取到票,九點四十,電影院最早的一場《海邊的曼徹斯特》,結束后剛好吃午餐休息一會,兩點零五第二場,安排妥帖。
兩人進入8號影廳,首場上座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大概是時間太早,會九點多鐘跑來觀影的人還是少數,畢竟對假期的基本尊重是睡懶覺。
一開始,影片平平淡淡,對喜歡看爆炸大場面,或者是燒腦劇情的大章來說有點無聊。
“心一旦碎了,就會一直碎著。”
“其實我們無處可去,身上背著傷痛,沒有救贖,沒有解脫,可這才是人生啊。”
“你不明白,我心里什么都沒有了。”
“我走不出來。”
隨著劇情逐漸推進,主角李·錢德勒故事展露,劇情的壓抑猶如一塊烏云罩在天上,也不下雨,但讓天氣暗沉,沒有鏡頭。
特別是當主角李對侄子說出“我走不出來”,大章心里突然抽搐一下,就那一下。
“感同身受”并不是理解別人的遭遇,而是在某一瞬間get到,多數人應該都有這感覺,在聽一首歌或者是看電影的某個片段,大章在聽到李說出這句話時是這感覺。
女友小瓜更不必多說,在主角回憶兩個孩子在大火中被燒死時,就眼淚婆娑。
影廳隱隱約約能夠聽到啜泣聲,也幸虧首場上座率不高,否則氣氛會更加傷感,傷心情緒是會傳染的。
137分鐘后,小瓜和大章兩人“劫后余生”般走出影廳,與其他場次電影看完觀眾都會有喧囂的討論相比,8號影廳的觀眾都顯得稍微有些安靜。
走出去十幾米后,大章才問女友:“小瓜,這就是你說的,和歐維差不多看完暖心的校長新片?”
大章不清楚別人暖不暖心,反正他心里感覺有點堵,也有可能太暖導致“下水道”爆裂,堵塞了。
“反向思維,校長一般圣誕節和過年上映的電影都是很傷的,這次勞動節,我還以為……而且我關注的不少影評人都說這部電影應該和歐維差不多。”
小瓜臉蛋皺起,她道:“早知道,把這部電影安排到下午看了。”
看完,短時間內完全沒有對其他電影提起興趣的念頭。
“難怪男主可以獲得金像獎影帝。”大章說道:“演技簡直秒殺國內小鮮肉幾條王府井。”
“這男主名字好像叫霍伯。”小瓜嘟著嘴道:“霍伯的演技在歐美都是頂尖的,為什么要用國內的短處和歐美的長處比,我們國內也有好多演技超神的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