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有個歷史背景,六十年代三年大饑荒,無數人在饑荒中死去,作為原子彈基地,糧食肯定也是先供給,可壞就壞在屋漏偏逢連夜雨,洪水沖垮鐵路,糧食被堵在河西走廊,也就是現在武威、金昌,張掖那塊。
糧食大危機說來就來,目前基地有近千人得了夜盲癥,三千多人拉肚子,最嚴重的兩百多人浮腫已下不了床。
夜盲癥是缺維生素A,浮腫是缺鹽,都是缺少攝入,但即便在如此困難之下,在大會上馮石也決定,先保障科研人員的飲食。
“有一粒糧要讓出一粒,沒有糧讓菜,沒有菜讓樹皮讓樹葉,必須保證知識分子,只要有一口吃的也要保證他們。”
馮石說完后,詢問同意這個決定的舉手,所有軍官都舉起手,沒有絲毫猶豫,很難以想象這是什么樣的信念。
“我不同意。”此話是陸光達所說。
陸說他去過施工現場,戰士們每天的勞動是非常辛苦的,并且在基地里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總結出來就同甘共苦。
面湯煮樹葉,鹽水煮樹皮,唯一的一點糧食——饅頭,但也真是小饅頭,基本上兩三口就吃完。
為什么先烈不可辱?
因為在這種環境下,李一凡依舊會說“我飯量小,給我半個”,連長依舊會把自己的半碗面湯給倒給更年輕的戰士,即便在最艱苦的時刻,也想讓其他人多吃點。
可即便如此,周圍榆樹葉的樹皮都被拔干凈了,還是不夠吃,運糧車還要有三天后才到,馮石將軍找到陸光達,又想說把剩下的一點糧食全部給科研人員,剩下的人捱捱也就過去了。
陸光達再次堅定地表示要與整個基地一同接受考驗,人是需要精神的。
在三天中,白天聚在一起,高聲唱著解放軍的軍歌:“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夜晚,播放電影《上甘嶺》,一起合唱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上甘嶺電影有類似的劇情,志愿軍守在上甘坑道,因被敵人包圍,再加上坑道內嚴重缺水。
即便如此也沒有想過突圍撤退,因為接到命令,要盡可能拖住敵人爭取時間,在本地人民志愿下,他們頑強守了上甘嶺二十四天,其中有一幕是指導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唱出我的祖國……
上甘嶺的劇情,和熒幕中羅布泊繼續戰士們的情況相差無幾,兩兩重疊展現了華夏軍人的堅毅!
“真正的戰士,這才是獻禮電影。”政治局大佬看到此,忍不住說了一句,后來又安靜了。
信仰可以當飯吃嗎?或許不行,但信仰能夠讓人克服饑餓,席地而坐的戰士們,長期饑餓狀態有些四肢無力,可目光中的光芒,從未熄滅。
羅布泊的考驗似乎還遠沒結束,又一日風沙大作,搭建的帳篷都要被掀翻,所有人保護圖紙。
帳篷拉不住,就把器械搬到磚瓦房里,搬到車上,實在沒時間搬走的,用身體趴在箱上,讓風沙卷不走,無論男女。婦女能頂半邊天,一點也不假,在搶險中表現出一樣的重要。
不知過了幾個小時,風沙終于停了,一切歸于平靜。
還好軍需車抵達基地,糧食和補給全部都到了,捱餓許久的戰士們、科研人員們和指導員們終于能吃一頓飽飯。
之前說著,我飯量小只給我半個的李一凡,此時狼吞虎咽一連吃下好幾個饅頭,他飯量可一點也不小。
聽著他們的歡聲笑語,忽然有種想哭的感覺,真的太苦太難了。
沒有好過多久,羅布泊又發難,瓢潑大雨嘩啦啦,路面積水讓卡車也無法動彈,要緊急轉移器械,不能讓器械被雨淋濕一丁點,所以就人力搬扛。
淌過積水時,一不注意就會跌倒,人就會被水淹過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