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們是否太心急。”身著深褐色西裝,脖子上還有一圈圍脖的四十多歲中年男子羅葛,坐在頭等艙。
“心急嗎?如果船長的新片是朱塞佩·加里波第,或兩個世界的英雄,這些題材,意大利人早就出面護航了。”蓋勒道。
蓋勒是文化、媒體與體育部的副部長,別以為是三個職位,和島國將科學院和文化部統為一個部門性質一樣。
英國的文化、新聞、體育也是同個部門(DGMS),從優先級來說是僅次于HM財政部的大部,所以作為副部長,蓋勒是統管文化傳播、遺跡保護的,職權約等于文化部的一部之長。
只有人口諸多,國土廣袤,軍力強盛的超級大國,才會進一步細化文化、體育、旅游、媒體等部門。
印度:沒有錯,正是在下。
羅葛是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的“亞洲和太平洋事務國務大臣”,外相手下五位大臣之一。
“但楚舜先生只是一位導演。”羅葛言下之意,兩人在大不列顛也是高層官員,用得著對導演那么尊重嗎?
“他只是一位導演嗎?”蓋勒端起高腳杯,喝下一口紅酒后反問。
國際航空的頭等艙都是有準備紅酒的,兩位紳士怎么能缺少紅酒?
蓋勒的反問讓羅葛沉默,作為民族自由黨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楚舜目前不單單是個導演了。
“我不明白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羅葛捂額,眼前紅酒都不香,他道:“為什么會讓一個華夏人,成為世界媒體人。”
世界媒體人,是美利堅傳播學專家安德魯夫在2035年著作《非完美世界》一書中的理想概念,說如果一位記者獲得三個國家以上的尊重以及信賴,那么就能夠成為國際媒體人,對任何國家的腌臜事都能有監督作用,世界上若多幾個這樣的記者,會更加美好。
很顯然世界上沒有任何記者能夠達到,而楚舜作為一個導演,豈止一個國家的尊重和信任。
“任何國家,哪怕是戰亂的非洲,都需要考慮他的影響力,這樣的人為什么是個華夏人!”羅葛忿忿不平,若是個英國人,能做太多事。
羅葛不喜歡華夏人,準確說是不喜歡除了英格蘭人以外的民族,在世界上有如此恐怖的影響力。
蓋勒把高腳杯中紅酒喝完,見到同事目光中的憤懣,想起前年倫敦雙年展的事。
倫敦雙年展,沒有世界三大藝術展含金量那么高,可也是世界上唯一的DIY藝術展,吸引許多藝術家參加。
恰逢雙年展組委會換屆,新組委會成員有“黃禍論”支持者,在展覽上通過些手段,讓華夏的藝術家在很偏僻位置不說,甚至還讓展覽都不能完整呈現。
然后楚舜在得知此事后,發表了一個疑問:[英國作為紳士的國家,熱情好客,舉辦雙年展,不會刻意針對華夏藝術家吧?]
蓋勒是管理這塊的長官,馬上約談倫敦雙年展組委會,讓其發布公告,解釋組委會歡迎全球的藝術家,絕對一視同仁,至于華夏藝術家的事,是第三方公司的服務人員錯誤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