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一世是領導蘇格蘭獨立的偉大國王,稍微對本土歷史有了解的都知道,片名叫勇敢的心,甘乃迪還認為是講述羅伯特一世的故事,現在反應過來,主角明顯是華萊士。
銀幕中連戰連捷,華萊士在蘇格蘭聲望越來越大,聚攏的蘇格蘭人也越來越多。甚至有愛爾蘭人來投靠,這愛爾蘭史蒂芬要求很簡單,能殺英格蘭人。
史蒂芬看上去是二哈屬性,但實際很猛,在華萊士狩獵時救了他一命,一柄飛斧將叛徒劈死。
電影有很多反轉鏡頭,前面剛開始華萊士兒時和小伙伴看見英格蘭騎兵,“就只有靠我們了”兩個熊孩子舉起石頭扔出,觀眾都認為兩個孩子要做出魯莽的事,鏡頭一轉熊孩子扔的是小石樁。
這段叛徒和新加入的愛爾蘭史蒂芬同時動手的劇情,造成兩人都要殺華萊士的鏡頭感。
前方斥候傳來消息,英格蘭大軍從北方聚集而來,已至斯特林,而蘇格蘭貴族們開會,開會結果是不會動手,果然貴族都懂妥協之道。
好消息是高地有上千名勇士會參戰。
“斯特林,難道是斯特林橋戰役?”
禿頭影評人歷史儲備真不錯,瞬間反應過來,斯特林橋戰役是場大戰,禿頭影評人坐正,他準備好看大場面了。
上千名高地勇士有持刀,有持長矛,有持戰斧,也有大劍,但戰斗還未開始就要出現散伙的趨勢,因為領頭的人見到出現的高原的重騎兵,打算談判求和。
頭領都慫了,手下的人豈有不慫之理。
“我來作戰,并不是為了幫他們爭權奪地,還要為他賣命。”
“我也不是。”
“好了,孩子們,我不要為這個混蛋送命。”
相比之下,英格蘭軍隊整齊劃一的軍陣,讓蘇格蘭人膽寒。
鎖子甲盾牌重劍三件套,重裝步兵在前,后方還有手持長鉤刀以及拒馬樁的輕裝步兵,給第三層的弓兵作為保護,弓兵手中拿著的也就是著名的威爾士長弓,是愛德華一世在征服威爾士后帶給軍隊的改變。
在軍心渙散時刻,華萊士登場,半張臉涂著靛藍,騎馬背著蘇格蘭大劍,猶如蠻王降臨。
“若沒有自由能做什么?”
“作戰可能會死,逃開能活著,至少一陣子,年復一年,直到老死在床上。”
……
“回到這里將我們的敵人殺死,他們或許會殺了我們,但是他們掠奪不了我們的自由!”
英雄往往都是在最合適的時刻出場,華萊士在蘇格蘭本身就有極大聲望,再加上激昂的口吻,十分能鼓動情緒。
他演講時怒目而視,臉上的靛藍添加幾分猙獰,仿佛開大的蠻王無所畏懼。
一直被英格蘭壓迫的高地人民,太渴望自由。吃飯的自由,生活的自由,新婚妻子不會再被領主搶奪初夜權的自由。
戰爭一觸即發。
先是弓箭手拋射掩護,然后重騎兵出動,后面輕裝步兵跟隨,這相當于是步坦炮協同,愛德華一世所創的軍陣,在中世紀的西歐是革新的,橫掃蘇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