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英雄,他只不過擁有一顆勇敢的心。”——《獨立報》
“向往自由,永不磨滅”——《泰晤士報》
“個人英雄主義的巔峰之作,能夠被載入史冊的歐洲中世紀戰爭電影。”——《每日電訊》
電影公映第二天,英國的綜合類報刊頭條,頭版頭條都是勇敢的心,楚舜的電影不止是電影。
BBC電視臺更是迅猛,當晚就對勇敢的心同時期的中世紀進行一個歷史科普。
稍微了解的人都清楚,一檔歷史普及節目,將羅伯特一世、愛德華一世、伊莎貝拉等一系列歷史人物進行了更詳細的科普。
即使用大量的資料片以及采訪水時長,但也不是一天可以制作出來的。由此可見,BBC這檔節目是早就預備好的。
最后劍橋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對電影做出總結,他道:“男人必看的電影?不!全英國人都應該看。”
一通操作下來,英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地區反而比高地更加火爆,在信息輪番轟炸下,都清楚了蘇格蘭有位擁有自由靈魂的民族英雄,叫華萊士。
甘乃迪本想返回愛丁堡后,就用人脈推波助瀾,要讓六百多萬蘇格蘭人,至少要有一百二十萬看這部電影,達到五比一,可還沒動手,電影中的高地已是世人皆知。
“即便船長先生在英國的聲望非常夸張,可《勇敢的心》發酵速度也太快了,比羅斯通奶酪還快。”甘乃迪想了想,有沒有可能是民族黨動用力量,隨即又否決,因為BBC與《獨立報》不是蘇格蘭民族黨力量能夠驅動的。甘乃迪感到不安。
甘乃迪政治敏感程度也不低,但當下暗流涌動又詭譎的氣氛中,他找不到方向,索性放棄。
“無論如何,華萊士的精神要傳播。”甘乃迪決定,給黨內事務長打電話,講宣傳事宜,安排好。
獨立進步黨的黨員偏年輕,有沖勁的年輕人,馬瑞和湯捷就是這樣兩個小伙,本身是礦工,參與了數次獨立游行,屬于獨進黨的鐵桿了。
下班后湯捷和馬瑞會一起玩,拿上每天都會訂購的報紙《蘇格蘭晚報》,到酒吧,點上酒看報喝酒。
別奇怪,蘇格蘭酒吧看報喝酒,甚至吹個風笛喝酒都正常。高地上的酒吧分兩種。
“報紙給錯了?”湯捷看到今日的晚報第一反應。
“太陽撞擊地球了,什么能夠讓你這么驚訝。”馬瑞見狀拿過報紙,標題讓他出乎預料。
獨進黨的陣地《蘇格蘭晚報》上的頭版頭條標題是——[《勇敢的心》,充滿著蘇格蘭氣息的影片,自由永不落伍!]
“勇敢的心,不是那個華夏人的電影嗎?”馬瑞看報紙,是蘇格蘭晚報沒錯。
“報社的人集體K藥了?”馬瑞有這樣的懷疑。
之前獨進黨宣傳過,楚舜是敵人(英格蘭),刺入蘇格蘭體內的毒箭,會讓蘇格蘭人們消極,獨進黨的人都深信不疑,馬瑞與湯捷肯定也如此。
馬瑞常掛在嘴邊的話,《海邊的曼徹斯特》是狗食,男人遇到困難應該沖上去就是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