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美國佬會喜歡,首周沖了快兩億美金的票房,原來是這樣。”阮齊在法國旅游,恰好購買《巴黎明星看點》這份法國第一的娛樂報刊。
只是恰好,也不是因為聽到小伙伴電影大火特意購買。作為會多門語言的作家,阮齊將手機關掉,以防被編輯催稿,在巴黎收集靈感尋找素材。
“難怪和我印象中的蘇格蘭人不同。”阮齊自言自語,他有過兩位蘇格蘭女性朋友。
“以美利堅的視角,來解答蘇格蘭民族英雄。”阮齊感覺很有意思,那么他能不能用法國的視角,來看待非洲的民族英雄?
為了作品,阮齊準備交兩位法蘭西辣妹,主要不是泡妞,是為文學創作。
說做就做,阮齊行動力依舊極好。巴黎什么地方美人最多?當然是香榭麗舍大街。
但是,由于自身擅長的領域,和喜歡的類型,阮齊沒有選擇巴黎最大的美人聚集地,而選擇了盧浮宮。
“盧浮宮應當退還蘇格蘭的藝術品!”在門口,阮齊見到了一群蘇格蘭人,在高舉著游行的牌牌。
盧浮宮作為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里面陳列來許多藝術精品,也包括蘇格蘭的一些藝術品。
“不錯不錯很有精神,蘇格蘭人終于依靠一部電影團結起來了。”阮齊瞥了一眼,游行中沒有美女,所以沒有幫助的必要性,隨后入館。
蘇格蘭多數在高地居住,但全球也差不多五千萬人擁有蘇格蘭人血統,還是挺大一支。
電影的影響力已向外蔓延了,可想而知。
沒有錯,《勇敢的心》在票房上爆炸,在英國的輿論上,已殺瘋了。
推特的英國版,四處能夠見到以下言論。
[蘇格蘭是自由的,公投我會支持獨立。]
[華萊士靈魂的自由,羅伯特勇敢的心。]
[蘇格蘭人是蘇格蘭人,英格蘭人是英格蘭人,我們可以和平,但不能被奴隸。]
……
華夏吃瓜群眾,全程圍觀全靠“有能之士”從外網搬運,還有自愿的翻譯組。
實時直播蘇格蘭勇士們的行為,例如《勇敢的心》上映一周,愛丁堡市政廳門口掛著的圣安德烈十字旗幟和米字旗,被用擲火瓶燒掉了英國國旗。
還有在網絡上面直播焚燒海軍制服的,無緣無故沖上去打英格蘭人一頓也不是沒有。
總之各樣操作,只有華夏吃瓜群眾想不到,沒有蘇格蘭人做不到。
“英國亂不亂,我校長說了算。”
“我有朋友在英國留學,然后劍橋、牛津、帝國理科的學生會,都在組織游行了,有的支持蘇格蘭獨立,有的堅決反對。”
“上一次看到一部電影讓一個國家瀕臨分裂還是上一……抱歉似乎沒有上一次。”
“下部電影校長打算禍害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