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首周在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上北愛爾蘭地區,收割5844萬英鎊票房,登頂英國歷史周票房榜冠軍。
在三十多個國家也登頂周票房冠軍,當然,沒有英國那樣產生那么龐大的震蕩,多數國家都是將其當做楚舜的又一部好片。
歷史題材的好片,拍攝出史詩感的大片。
影評人的夸夸,都說膩歪了沒什么意思,我們這次來看看憂喜參半的影評。
來自于電影學者科亞斯多,這貨本身只是碌碌的大眾電影學者一員,可沒想到其書寫五年時間發表的作品《后幕》,卻被評委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電影理論巨作。
能和巴贊《攝影影像本體論》相媲美的作品,就非常夸張。
科亞斯多在公映時第一時間前去觀影,完后在家中摸魚了一周,寫下《楚舜教你編個故事》的影評。
光是標題,就感覺有陰陽怪氣的氣質——
[在法國有點像倫敦的巴黎,沿著游客的足跡往前走,抵達瑞努阿德街47號,這是地球上最會編故事的家伙居住的地方。
現在我認為“全世界最會編故事的家伙居所”需要更改個地方,我想想,應該是華夏京城的某間住所。
《勇敢的心》在我看來最棒的地方是,他完全用美利堅人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講述一個蘇格蘭的故事,卻讓全世界的人都認同,包括蘇格蘭人也這樣認為。
華萊士在影片中,無論是一人一馬的回歸,還是干凈利落的復仇風格,他的意識形態和做事方式屬于美利堅。
我不了解蘇格蘭歷史,但我們冷靜整理華萊士在電影中的所作所為,難道在文化層面上,不更類似于——個人主義的英雄佐羅嗎?
忘記一件事情,美利堅西部文化是意大利人創造,說到底華萊士由華夏人締造,沒有任何違和感。
楚舜先生是典型將電影背景當做舞臺的導演,幾乎所有電影都對歷史涉及不深,《勇敢的心》也是用中世紀蘇格蘭背景用來表達自由,表達蘇格蘭。
我們為什么喜歡華萊士,因為楚舜會編故事,他深刻知道我們喜歡純粹英雄。
“勇敢無懼,機敏有領導力、行動力強大,為了心中正義能放棄生命”華萊士滿足了西方文化共同的幻想。
《勇敢的心》全片一百七十多分鐘,都在討論一個很寬泛的主旨“自由”。
這是哲學的四個母題之一,縱覽劇情開始生活的自由,到不受壓迫的自由,最后人生自由,容納到中世紀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戰爭和對抗中。
“你的心是自由的,要有勇氣追求自由”,影片中首次出現這番話,是華萊士父親之口,類似的話太多,多到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矯情的口號。
我不認為導演的主要目的是討論自由,電影對自由、愛情、戰爭多方面都淺嘗輒止,楚舜先生用強大的編故事能力,讓故事充滿史詩感。
影片從始至終都充斥著野蠻氣息,讓我們都放下了大腦和思考。
楚舜說:“這是一部蘇格蘭風味,代表蘇格蘭的電影。”
我們就深刻的當真。]
努阿德街47號,去過巴黎旅游的地方或許知道,此地是西方現代小說之父巴爾扎克的故居。
科亞斯多是法國人,認為巴爾扎克是世界上最會編故事的人沒毛病,如果是英國人該覺得是莎士比亞,德國人該認為是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