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家莊園內。
關寧的蒸酒器還在施工中,工程雖然不復雜,但工藝要求高,所以時間會比較長。
首先是蒸酒的甑桶,便非常難箍制,要做到嚴絲合縫,絲毫不漏蒸氣,不是那么容易的,整個關府內,也就是張富和他帶出來的兩個徒弟有這個本事。
甑桶用的是桐木,其他一些小部件,諸如置放酒醅的酒篦,接酒的斗勺,出酒管等,亦是竹木所制。
在工藝上,關寧是絲毫幫不上忙的,所以在說清楚自己的要求之后,他便不再管了,他最關注的反而是酒醅的發酵。
在這個領域,可以毫不諱言地說……關寧連給張富提鞋的資格都不夠!
張富是關家的釀酒大師,極富盛名,關桐還在世時,只喝張富釀的酒,而外面的人喝過之后,亦稱贊他釀的酒清新醇冽,毫無雜味。
要知道,這個時代所釀的酒,酒味寡淡,大部分都是酒精度偏低,類似于啤酒級別的黃酒,所謂佳釀,亦不外乎是不帶酸味,酒味較純的“飲料”罷了。
張富能將酒釀得酒香醇冽,不帶酸味,已是極好的了。
前世的關寧,在小的時候,也是蒸過酒的。
不過,他那時接觸到的所謂蒸酒,其實就是將大人們擺弄好的酒醅倒入甑桶,然后讓他蹲在一旁看火,沒事的時候往灶里塞一把柴火,往鍋里加一勺涼水,有事的時候喊一嗓子……
很落魄,很心酸的,對不對?然而,沒有辦法,火看好了,有糖吃,沒看好,連飯都沒得吃。
唉,大家都是“苦”過來的人,個中酸楚,自己體會……
每當關寧想起這些的時候,心中總是感到不忿,憑什么你們就能去搗鼓釀酒業的核心科技,而我卻只能當個火工頭陀。
所以,他決定跟張富現學一下釀酒的核心科技——選料及發酵。
要釀出好酒,糧食與水都很重要,還有一樣,是至關重要的!
酒曲!
酒曲的好壞,直接影響酒味,決定酒的優劣,所謂“曲為酒之骨”,然也!
這個時代所用酒曲,大部分是由糯米、粳米霉化后再加入蓼葉汁制成的白色團子,名叫“小曲”或“白藥”。
“小曲酒”盛行,尤以南方為甚。
釀酒的第一步是選糧。
以當年收獲的,未經過精細碾磨的新米最好!
關家莊園自己種植出來的稻谷堆滿倉稟,原料是不缺的。
將米選好之后,便是稱重,給這些干料稱重的目的是為了在之后的步驟中好按照配比加水!
然后是浸泡干料。
泡發糧食之后,便是蒸糧,蒸至半熟的糧食復泡,瀝干后再蒸。糧蒸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糧食的糖化,所以很重要。
生米蒸成熟飯之后,攤涼,拌入曲料,然后置入完全清潔的缸中糖化,一天之后,已經糖化的糧食變得微酸而有甜味,此時,便可以加水了!
加入的水量為干料重量的2.5倍,加了水,便是封缸發酵。這段時間會比較長,而現在天氣又比較涼,所以至少要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