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讓這本書名揚天下。
以至于呂不韋也從一個商人脫身成了一個飽讀詩書,有大學問的人。
這就是呂不韋的策略,他充分運用了商業上的一些概念,來給這本呂氏春秋造勢。
只要這本書被全天下的人知道,他呂不韋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當然了呂不韋本人說不定連個字都不認識。
不過他是一個很厲害的商人。
李泰提起放在一旁的魚竿,魚竿上的魚餌還剩下半根蚯蚓,魚已經咬過鉤,但是早就脫鉤跑了。
“你說你一邊釣魚一邊看書,你到底是釣魚還是看書。”李泰數落著,給魚鉤重新掛上了蚯蚓,拋入河中。
李正再拿起呂氏春秋的另外一卷細細看著。
“李正,我和你說話呢。”李泰說道。
“魏王殿下,我在看書。”
李正說道:“有道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你走完了萬里路卻不看書,你就算是走十萬里,你也是一個空虛的流浪漢而已。”
“你想和我談論讀書嗎?”
“不,我只是想和魏王殿下說,不要打擾我補充知識,紙張是可以編排成書,書是一種傳播知識的工具,我現在造出來的新紙可以讓書籍更加廉價,也可以讓更多的百姓對知識的獲取減少很多的成本,你看我造出了新紙,我用了活字印刷術,魏王殿下看在我功德無量的份上能不能不要打擾我看書。”
呂氏春秋里有一句話天下之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這算是第一次提及了天下為公概念。
這句話也是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
至于是誰寫的就不知道了。
這本書叫做呂氏春秋,整本書都是他呂不韋的。
呂氏從此從一個商賈之家脫身成了世家。
至于給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的人,也難求這些人的姓名了。
李泰對李正說道:“你看呂氏春秋,是要做更多的好東西嗎?”
李正依舊看著書說道:“我確實想要做很多好東西,我就是怕你父皇當場斯巴達。”
李泰又好奇問道:“斯巴達是什么意思?”
“斯巴達……”李正放下手中的書組織了一會兒語言說道:“在遙遠的西方,也就是波斯和大食以西有一個地方,在地中海附近,那里的人一言不合就會斯巴達。”
李泰琢磨著李正的話,“你還知道這么遙遠的地方。”
“書上看到的。”李正一本正經地說道:“而且那里的人穿衣服的習慣很差,他們把一些布料掛在身上就當作衣服,經常露出半個肩膀,要不是就是上半身不穿,就這么在大街上走著。”
李泰一臉鄙夷,“那也太不雅了。”
“可不咋滴,而且他們還喜歡雕像,經常對這雕像一臉癡迷,美其名曰是女神,鬼知道他們對女神有沒有非分之想。”
李泰笑道:“還有這么有意思的地方?”
“而且這些人沒這么聰明,我們中原打仗靠兵法,他們喜歡靠蠻力打群架,跟個二愣子傻帽一樣。”
“我們中原一場大戰可能是數十萬人,他們就窮酸多了,一兩萬人就是一場大戰,就是太遠了,要不然倒是可以劫一些黃金,那里的黃金金礦還是挺多的。”
“你這么一說,本王倒是有興趣了。”
“魏王殿下找我什么事來著。”
“對了。”李泰也這才想起來,“武士彟向父皇提交辭官奏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