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對許敬宗說道:“帶信給默嘔讓他給我狠狠地打吐蕃,把吐蕃打疼了!”
“明白了。”許敬宗點頭。
“這些日子祿東贊都在做什么?”
許敬宗低聲說道:“祿東贊這些日子一直住在長安,沒有必要祿東贊連門都不出,就連他在涇陽像先前付了一個月的住店錢,他也不來住了。”
“這老小子現在還真變老實了?”
許敬宗點頭,“這些日子祿東贊可謂是處處碰壁就連陛下也不見他了。”
雖說已經是如春,可當風吹過的時候還是有些寒冷,李正一路走向村子里的棉花田地,一邊說道:“過些日子尉遲恭將軍也該回來了吧。”
許敬宗拿出自己的小冊子翻看了幾眼說道:“陛下召回的旨意也已經送往河西走廊了,這一次由武陽縣公右衛大將軍李大亮去換防河西走廊,現在李大亮已經帶兵去了河西走廊,想必過些日子就會回來。”
來到棉花地,李正揮起鋤頭開始整地。
如今的棉花也已經結了蒴果,過些日子等這些蒴果裂開的時候,里面的棉花也可以收獲了。
棉花地的另外一頭有一間大房子,那里是養殖場。
上官儀和褚遂良上課之余也會去養殖場,記錄每天母雞的產蛋情況和小雞仔的情況。
很多在涇陽做事的人幾乎人手都有一本小冊子,即便是不識字的嬸嬸們也開始主動學識字了。
她們發現會寫字之后就可以記錄,有了記錄就可以更好地做事。
順便還可以記下家里的進出的銀錢,算是一個小賬本。
工坊里的每日的產量,每日的出貨量都可以有個記錄。
最近在涇陽書院讀書的孩子們在課堂上學會了識字。
嬸嬸叔叔們就會讓他們孩子教他們自己認字。
一來一去帶動了村子里的識字熱潮。
其實叔叔嬸嬸們也可以直接去涇陽書院讀書。
對嬸嬸們來說她們讀書識字只是為了應付生活。
孩子們讀書才是為了出人頭地。
在村中長輩們眼中涇陽書院早就成了他們眼中的圣地,平日里不會去打擾孩子們讀書,也不會讓別人去打擾孩子們讀書。
孩子是未來,涇陽書院就是整個涇陽村民心中的希望。
這是所有涇陽村民心中的共識。
長安的兵器案到現在為止還是沒有查到什么眉目。
就算是查到一些端倪查到后來也不過是白費功夫。
這個案子像是從來沒有在長安發生過一般,絲毫找不出任何兵器調度的痕跡。
張公謹再次來到涇陽的時候,天氣還是有些清冷。
如今也不用經過通報可以隨時出入涇陽。
涇陽的年輕人中,蜀王李恪就管著涇陽護衛隊。
一般告訴李恪,張公謹就可以進入涇陽。
已經快要到三月天了,天氣還是一樣地冷,只有在正午短暫的陽光下可以感受到溫暖。
看到一群村民聚在一起正在議論著什么。
張公謹走上前一看,這些村民竟然在寫字。
雖說寫得歪七扭八,不過看起來很認真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