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村子里走了一會兒,張公謹發現涇陽的不少村民都能寫字。
張公謹問著一個記錄草木灰數量的婦人,“你們為何都在學寫字了?”
這個婦人放下手中的冊子,看了一眼張公謹穿著,“你是長安來的吧。”
“正是。”張公謹點頭。
這個婦人解釋道:“平日里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們這些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學識字,這樣才能把活給干好了。”
又把自己的冊子遞給張公謹,“你看,每日的出入數目我們都要核對,這樣就可以少做錯事。”
看了一眼冊子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作坊的每日出入貨物情況。
張公謹把冊子還給這個婦人問道:“是涇陽郡公李正讓你們識字的?”
婦人捂嘴笑道:“瞧你說的,這種小事哪兒能麻煩正兒,我們都是偷摸著找自己孩子學的,你也可以讓你的夫人識字,識字之后做很多事情都可以方便不少,就像我兒子學到的那句話,怎么說來著……”
這個婦人思量半晌說道:“受益匪淺?對!就是這話來著。”
張公謹嘆息說道:“確實。”
又一個婦人說道:“我兒子也說了識字就可以讀書,讀書了就可以學到知識,有了知識人就會聰明就不會被騙。”
李世民一直希望大唐可以有更多的讀書人。
現如今的大唐的讀書人太少了,這個村婦說得沒錯,識字了之后就可以讀書,讀書了人也會變得聰明,多簡單的一個道理。
突厥的讀書人更是少之又少,在陰山和李靖打突厥的時候,張公謹見過那些突厥的俘虜。
這些突厥人有時候的行為和蠻子沒什么區別。
李世民想要增加天底下的讀書人,數年以來中原各地的郡縣都在努力。
現在看來唯獨李正做得最好。
當初的涇陽是什么樣子,現在的涇陽是什么樣子?
這種天差地別若不是親眼所見實在是不敢相信。
張公謹不住點頭,沒想到李正還能讓涇陽村子的村民主動讀書識字,甚善。
若是可以把這個方法復刻到大唐的各個郡縣,大唐可以有多少讀書識字的人。
聽到張公謹已經來涇陽的消息,還是李恪派人來告訴的。
李正連忙來到村子里,“見過鄒國公,有失遠迎還請見諒。”
“不礙事。”張公謹越看李正,眼神中的欣賞之色越濃。
“現在也是吃午飯的時辰,鄒國公吃了嗎?”
張公謹微笑說道:“倒是還沒有。”
“我正好要給孩子們做飯,鄒國公不妨和我們一起吃,反正也就多一副碗筷的事情。”
張公謹點頭,“那老夫就不客氣了。”
來到馬圈,張公謹說道:“李正,老夫家里有些行李不知道如何安置。”
“行李?不知道如何安置?”
張公謹點頭,“你有辦法安置嗎?”
行李安置?
李正腦子一醒,醍醐灌頂般地醒悟過來一拍大腿喊道:“許敬宗你給我過來!”
正在和大虎說閑話的許敬宗連忙趕來,“長安令什么吩咐。”
李正大聲對許敬宗說道:“趕緊去長安,把鄒國公家里的家具,鋪蓋,以及所有行李都給我搬到涇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