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我立點頭說道:“經常會有中原的書籍送到倭國,我也經常會看,只是……”
慚愧地低下頭,蘇我立低聲說道:“只是我們倭國很多人都不識字,上到將軍,下到官吏,別說平民識字的人都不多。”
崔傅稍稍一禮又說道:“不如在關中留一段時間可以多讀讀關中的書籍,甚至不回去都可以。”
“不回去?”
蘇我立回頭看向倭國的方向,“怎么能不回去。”
又和蘇我立聊了一會兒,崔傅離開了這里。
又過了幾天,朝中的科舉已經接近了尾聲。
李正看著這次科舉的成果,并沒有覺得意外。
這是這次貞觀朝以來的第一次科舉,科舉入選的名單中有很多是五姓的子弟。
這也沒什么辦法,五姓子弟對普通的百姓來說,有著天然的優勢。
雖說寒門子弟也有,但并不多。
李正長嘆一口氣說道:“看來大唐的教育事業還要繼續努力吶。”
李義府低聲說道:“長安令,據說那個長孫沖也已經解除了禁足,回到了吏部。”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點頭。
李義府又說道:“長安令,這個長孫沖如今又回到吏部,依在下看來長孫無忌是想要把他的兒子培養出下一任的吏部尚書。”
如今的桃子還是青綠色的,長安地界的桃子可是一種稀罕物。
在如今化肥技術沒有提升的年代能夠吃到桃子也是一件稀罕事。
眼前的桃子就是南方送來的,李正咬下一口挺生硬的。
說完見李正沒什么反應,李義府又說道:“長安令,這個長孫沖不可不防啊。”
李正遞給他一只桃子說道:“和我有什么關系。”
李義府拿著桃子著急說道:“吏部官吏掌握著官吏的升遷,更是長孫家培植羽翼的好地方。”
看李正依舊不在意的模樣,長安令似乎從來就沒有把長孫沖和長孫無忌父子放在眼里。
“只不過當今陛下需要長孫家而已。”張公瑾走到河邊說道。
看到張公瑾李義府連忙行禮,“見過鄒國公。”
張公瑾可是一個大人物,李義府不敢在張公瑾面前多說,當年征戰天下的時候張公瑾可沒少幫著李世民出謀劃策。
而且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張公瑾依舊幫著李世民出謀劃策。
可以說是李世民最重要的智囊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