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原料上天然的灑金皮,淡淡的皮色分布下,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而這種復古感更是油然而生,招人喜歡更惹人青睞,現在用的更是匠心獨具。
握在手里,給人一種油潤順滑的感覺,觸感溫涼,精光內蘊,更是有晶瑩細膩的感覺,即使不用盤玩油性也非常的明顯,在礦燈的映襯下散發出柔和的淡淡光暈。
雖然這不是羊脂玉,但是這種塊頭的雕件也并不多見。
因為在古時候,挖掘開采并沒有現在這么容易,那時候基本上都是人工,及其困難。
這么大的一塊籽料直接雕刻成玉觀音,之前的主人絕對非富即貴,并且還是大富大貴。
鄭少秋翻看了兩眼,沒有在玉觀音上找到課文刻字,但是從整體的布局和雕工來看的話,應該是明朝中期的物件,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沁色有些差強人意。
一條條手指粗細的褐色線條在背部延伸,非常明顯。
底座的蓮花瓣上看上去也有些斑駁,不過卻多了一種古樸的氣韻。
除此之外,因為長期泡在水中的緣故,觀音像的衣袂上,有著一塊白斑,蓮足上同樣也有一塊。
這種顏色和原本的玉色摻雜在一起,整體多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其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事跡,經由一代代人的傳誦,形象變得愈來愈豐富飽滿。
而玉與觀音的結合,更是妙不可言,
采玉之靈氣,融佛之教文,相得益彰。
鄭少秋拿在手中,默默的注視這,都有一種心靈安寧的感覺。
放下玉觀音后,他點燃一根煙,叼在嘴里,隨后又從包裹里摸出一塊金牌,上面刻著不少字,他粗略的瞥了兩眼,然后就放到了一邊。
第三件是個金印,顏色非常新,燦爛的金光簡直要晃瞎人的眼睛,長和寬差不多在五公分左右。
上紐為臥虎形態,不算太簡陋,也沒有太讓人驚艷,只能說平平無奇。
手腕一翻,印面用小篆體刻著四個字:襄王之印。
刻工還算可以,字體清晰,雖然略微有些瑕疵,但是無傷大雅。
這件襄王之印周身有不少斑點,應該是自然磨損造成的,整體看上去給人一種斑駁古樸的感覺。
鄭少秋目光一凝,眼中閃過一絲異色,能在這里見到這襄王印,令他實在是有些意外。
華夏古代的諸侯王死后謚號‘襄’王的話,便可以稱之為襄王。
在歷史的各朝各代中,有這個稱謂的不在少數,唐宋明清皆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幾人是:李重茂、李僙、李執中、李煴、趙恒、趙宗愈、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劉官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