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鄭板橋有“三真”:真氣、真意、真趣。
在潤格問題上,倒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大咖級別的人物,那便是唐寅唐伯虎。
其實真實的唐伯虎,就是一個自由撰稿人,他把自己的作品裝訂成一個大冊子,封面上寫著‘利市’二字,和做生意沒有什么區別。
這種現象即便是在民國時期也很常見,像那些知名的藝術家,張大千、齊白石等,都會收一筆不盡相同,明碼標價的潤筆費。
齊白石為人謙和,但自定的稿費標準卻絕無商討的余地。
他家的客廳,墻壁上掛著的都是筆書寫的稿費標準,明碼標價,一清二白。
給多少潤筆費,那就畫相應價值的作品,執行起來毫不含糊。
相傳有人為求一幅畫,專程去拜訪他,進客廳之后,抬頭看見了稿費標準明細表,頓時囊中羞澀。
他滿打滿算也才夠一只半的蝦錢。
說明來意之后,想請齊白石看在他一片誠心的份上,行個方便。
齊白石笑著把錢收下,又不好壞了規矩,隨后計上心來,揮筆作畫。
先畫了一只正在水邊嬉戲的蝦,活靈活現,美不勝收。
之后,在這只蝦旁邊,畫了一只在水面上只露出上半身的蝦,下半身被層層水波擋住,維妙維肖。
來客一看,非常滿意,兩人皆大歡喜。
嚴格意義上來說,鑒定費和潤筆費的性質是一樣的。
像黃浦軍這種級別的人物,一般不會輕易出手,更不會隨便收取鑒定費。
比起他來說,李鶴年倒是差了一下,畢竟師承不如,不過即便如此,他的鑒定費也是三萬起步。
要知道,對普通人來說,三萬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當初,孫遠春那方印章就是先找了琉璃廠的劉振華,付出一筆不菲的鑒定費之后,就得到了一句說不準。
后來,他這才找到了元寶山莊的李鶴年,李鶴年為人正派,雖然鑒定結果有些出入,但起碼沒收費用,這才入了鄭少秋的法眼。
總的來說,李鶴年為人還是很不錯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會裝傻充愣,胡謅一通,拿到的每一筆鑒定費,都力求心安。
正是落下了個好名聲,所以他在平京就深受歡迎,而且名頭越來越響,知道他的藏友也越來越多。
說句實在話,像他和黃浦軍這種有底線,有原則的專家是越來越少了。
隨著古董行業的大火,倒也出了不少鑒寶節目,其中也有不少專家教授,大部分都是在博物館掛名,有真材實料的。
真品就是真品,贗品就是贗品,即便是拿不準,也不會妄下結論。
這便是風骨。
不過,總有一些害群之馬,敗壞了整個行業的風氣,說白了就是濫竽充數。
這些所謂的專家,肚子里的墨水可能沒多少,壞水倒是不少,腦筋是真的活絡,只是沒用到正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