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現在全身冷汗直冒,因為他查歷史的號時候,根本就沒有查到相關資料。
他現在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議和。
不過陳通既然說了,那就有很大的概率。
他此刻都想把自己給殺了,這也太丟人了吧!
說好的大明風骨呢?
說好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呢?
我如果連這點榮譽都沒有了,那我豈不是妥妥的昏君嗎?
崇禎此刻心中滿是驚恐,他覺得就算死,也不能沾上議和的名聲。
可陳通接下來的話,直接打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
陳通眼中滿是冷笑。
陳通:
“我知道你們很難相信崇禎的骨頭也是軟的。
但事實勝于雄辯。
你們可能對這一段歷史都非常陌生,因為喜歡崇禎的人,他都不會提及這段歷史。
而不喜歡崇禎的人,你也很難去關注到這段歷史。
崇禎議和是怎么回事呢?
那就要從他啟用這個大臣楊嗣昌開始。
當時,大明王朝內有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把大明王朝鬧的天翻地覆。
而外部,當時的金人時刻準備進入中原,再美美地搶上幾次,以增加他們的綜合國力。
就在這種情況下,崇禎這個蠢貨就萌發了議和的念頭。
而且崇禎讓我最看不起的地方就是,敢做不敢當!
他明明自己心里已經非常想議和了,但他又不肯承受提出議和所帶來的千古罵名。
在當時的明朝,那推崇的是朱棣和洪武大帝提出的大明風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就算死也不能求和。
所以當時的袁崇煥才被所有的人唾罵。
可崇禎殺了袁崇煥之后,崇禎自己卻想議和了,他怎么辦呢?
他就在大臣中間提出了一道策論,如何來解決大明現在內憂外患的問題?
大臣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有的人說該整頓吏治,有的人說權力的剿滅農民起義。
有的人提出了什么開倉放糧。
這些崇禎竟然都不滿意,也從來不給這方面想。
但有一個人的提議得到了他的大力贊揚。
這個人就是楊嗣昌。
楊嗣昌的上書上也沒有直接說議和,因為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趙構和秦檜被人罵了上千年,這個時候誰還敢提議和,那會被人群起而攻。
但文化人就是文化人,跪舔的時候那也有別的辦法。
楊嗣昌就在上書的過程中,暗示了一件事,談到了東漢開國初年劉秀的一件事。
說劉秀剛剛光復大漢,內憂外患,這個時候的匈奴竟然派人來議和,滿朝文武都不同意。
因為漢朝經過了王莽之亂后,國力大不如從前,他們害怕匈奴這是明著談議和,暗著想搞一波事。
但最后,劉秀頂住了所有人的壓力,派人跟匈奴議和,而這一次匈奴竟然是真心誠意的想要投降。
而議和成功后,也讓東漢在戰亂之后,得到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機會。
楊嗣昌瘋狂的暗示這件事,那意思簡直不要太明顯,就是主張議和。
想讓崇禎學習劉秀,頂住壓力,跟金人議和。
崇禎看到這一份奏折,那簡直是大喜過望,這一下就戳到他的心里面去了。
于是他就在大朝會的時候,把這件事情提上了議程。
崇禎剛一暴露想要議和的心思,那直接被滿朝文武噴成狗!
當時有一些性情剛烈的大臣,都建議崇禎把這楊嗣昌直接殺了。
可崇禎這一次卻沒有聽信這些大臣的意見,竟然力排眾議,要庇護楊嗣昌!
你說,這是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難道還看不出崇禎有議和之心嗎?
而且他還是那種悶騷型的。
自己都不敢提出來,還得讓別人提出來!
顯得自己不情不愿。
這簡直太惡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