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聞言微微一笑,她原本以為陳逸會問一些類似:什么樣的認知才是正確的認知這種問題。沒想到陳逸問的卻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認知是客觀的,如何保持客觀的認知。
這二者看似差不多,但是實際上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第一個是問結果,如果陳逸真的這么問了,那么張燕只需要說一些諸如:要看清事物的本源,要尋找事物發展的底層邏輯。之類的回答就可以了。
而現在陳逸問的是方法,特別還問了張燕是怎么做的,還需要舉例子。這就不能僅僅只是籠統的回答就可以的了,就需要說出一些真東西,講講真本事了。
雖然張燕并不在乎將這些東西說給陳逸聽,她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的人。但是確實沒想到陳逸問問問題含金量會這么高。
既然陳逸這苗子不錯,現在也還有一些時間,張燕也就打算簡單的跟陳逸說兩句,沉吟片刻,組織了下語言,便開口了……張燕開口道:“你知道認知是怎么產生的嗎?”
陳逸聞言一臉茫然道:“認知怎么產生?認知不就是觀點、看法嘛,認識到了不就有了嘛。”
張燕搖了搖頭,看看看手表,時間還早。找了個椅子在陳逸身邊坐下道:“你說得對,那么你知道認知為什么會產生誤區嘛?”
陳逸搖了搖頭,他現在是越發的糊涂了。
張燕道:“我們的行為來源于我們的認知,每個人都在做著他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的事,就即使是那些窮兇極惡的罪犯也是如此,在他們當時看來他們的做法是正確的,是迫不得已的,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他們的認知中法律、規則,或者說他人的分量遠遠在自己之下,雖然事后,在另一個環境中、另一個心態下可能會冷靜下來重新思考得出不同的結果。但是在當時,在他們的認知中他們認為自己做得是對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有人考試作弊,在當時他們看來作弊的好處就是大于壞處的,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我這么說你理解嗎?”
陳逸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陳逸皺著眉頭反復的思考著張燕說的話,張燕的話他聽懂了,但是總感覺只聽懂了表面,話里邊的含義并沒有搞清楚。
看到陳逸點頭,張燕繼續道:“而我們的認知,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分別是對自我的認知he對外界的認知。先說對自我的認知。”
張燕打開手中的杯子喝了口水,潤了潤嗓子。繼續道:“人對于自我的認知,你覺得是來源于什么?是真的來源于自我認知嗎?并不是,而是來源于我們認為的他人對我們的認知。這句話可能有點繞,有點燒腦。我們舉個例子,我對于自己在公司表現的認知來源于什么?通常是來源于什么?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嗎?還是來源于我認為別人對我的認知、評價呢?你仔細想想是不是后者?”
陳逸皺著眉頭想了想:“燕姐,不對吧。是前者呀。我對于自己在公司的表現有自己的評價,可能會去尋求別人的意見或者建議,但是歸根究底還是我自己的評價呀,正因如此不是才會有很多員工覺得老板發的工資少或者待遇低而辭職的事情嘛。”
張燕笑了:“那我問你,你是憑什么判斷或者憑什么評價自己的表現,自己的工作呢?這個認知或者說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呢?你有仔細思考過嗎?”
陳逸隨口回答道:“當然是普遍情況了,如果大家平均每周寫完一份研究報告,我每周寫完兩份,在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那我的表現就是比別人好啊。”
剛說完,陳逸瞳孔一縮,他被自己的話震驚了,他自己剛剛說了什么?普遍情況?那么普遍情況是怎么產生的?不就是大家或者說是他人認知或者認為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