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個時候,陳逸還是抱著學習、有責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在他看來應該就是單純的操作不當,或者因為個人利益等原因,一些該有的流程或者步驟沒有,造成了問題。
他想要學習一下,省的自己再犯類似的問題,知道這個時候他依舊是沒有對瑞明投資產生懷疑,也不知道是真的沒有一點懷疑?還是有了懷疑但是不愿意承認。不過不得不說,陳逸是一個很容易相信別人的人。
陳逸仔細的看了法律文書中的詳細介紹,并逐一和自己進行對照,除了能夠查缺補漏提升能力、避免風險以外,陳逸還特別想看看自己到目前未知的行為有沒有問題。
第一個人是因為在銷售的時候應該先核對客戶材料,但是他并沒有核對,按照監管機構的要求購買私募基金的客戶金融資產應該在三百萬元人民幣以上,實際出資購買至少一百萬起,但是這個人沒有核對客戶的材料,導致客戶實際上并沒有三百萬的金融資產,只有一百多萬,就讓客戶購買了產品,
這一點陳逸并不在意,因為銷售分為直銷和代銷,直銷顧名思義就是由基金公司的市場人員進行直接銷售,而代銷則是委托一家機構進行代理銷售。這些募集銷售時和對相關材料的工作是實際銷售的機構負責的。
陳逸做銷售路演的那個產品是由上信證券進行代銷的,而這第一個出問題的案例則是直銷,所以他學習了一下相關的注意事項,但是就他之前的產品銷售而言,這第一種類型的錯誤和他無關。
第二個人則是沒有做適當性匹配。陳逸知道每一個產品根據投資的情況不同,可能面臨的風險就會有所不同,按照監管機構的要求,認為的將風險分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五類,對應的在購買產品之前需要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問卷調查,從而按照監管機構給出的全國統一的標準進行打分,打分結果依舊是分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五類。
而所謂的適當性匹配說的就是,將不同風險等級的客戶和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相互之間做匹配,客戶可以購買風險等級和自身的風險等級相同或者比自身的風險等級低的產品,但是不能購買風險等級比自身高的產品。
所以一般來說客戶購買產品的時候都是需要做風險等級的匹配測試的,但是這個第二個人卻并沒有給客戶做風險等級的匹配測試,就給客戶推薦了風險等級最高的產品,客戶不懂這些流程,看到推薦的產品收益很可觀,被忽悠之下一激動就買了產品,畢竟高風險高收益嘛,風險等級越高,對應的可能會獲得的收益也就越高。
客戶只看到了收益,并沒有看到風險,這個第二個被處罰的市場經理也沒有提示客戶風險,之后那個產品因為一些原因大幅虧損,客戶想要回損失,但是哪家基金公司會賠償損失呢?瑞明投資根本不管這個客戶,客戶找到了監管機構,監管機構本來是打算調解的,但是在詳細的了解了情況之后,便帶走了這第二位市場經理,并給予了處罰。
看到這些陳逸也是引以為戒,但是也并沒有擔心,因為他這次是代銷不會直接接觸客戶,接觸的都是上信證券的客戶經理們,所以對于這些事他就僅僅只是引以為戒,想著以后在工作中多多注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