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一門藝術,不是誰勇猛、誰強,就能勝的,除非力量達到了碾壓的程度。
大宋和西夏之間,因為趙佶弄出了兵工廠,在裝備上著實遠遠勝過野蠻的黨項人,但西夏人也不是軟柿子。
平夏鐵鷂子、橫山步跋子,幾十年不斷與大宋征戰,那是用命殺出來的兇悍。
趙佶雖然領樞密使之職,但也知道,要滅西夏,還是重用種家、折家更好些。
有手下不去用,非要親力親為,我腦子有病!
領導,掌握全局就好了。
種師道已經四十多歲,經過這幾日的相處,他摸清楚了趙佶的性格和為人,立刻便沉穩道:
“殿下,西夏自仁宗朝便成大宋之患,黨項人心胸中的野蠻之氣經過了幾十年,也未曾蛻化掉,人人以作戰為榮,人人以搶掠為榮,他們把搶掠當作一種天經地義的謀生方式,所以全民為兵。殿下若想一戰而拿下西夏,以卑職之見,不可取。”
大宋多少將相在西北鎩羽,種家更是將三代人都獻身在了西北,他不愿看到任何人貪功冒進,損耗國力。
“本王知道西夏難打,但大宋今時不同往日。”趙佶站在城頭上,頗有些意氣風發。
“殿下,將造營的神兵利器卑職昨日已經見識過!”種師中上前一步,盔甲一撞,抱拳道:“若有八千精兵,卑職野戰不慫西夏一萬大軍,能夠一戰而勝之,但要滅西夏,非一戰而能成,徐徐圖之,方位上策。”
種師道輕撫胡須,接著道:“第一步,當先奪取橫山,在山中建一座軍城,以此為據點,便可實行第二步。這時候,我大宋與西夏之間的戰略位置便會倒轉,縱兵可直入銀川平原,不斷蠶食黨項人的生存空間,最終將富饒的銀川牧場變為大宋的養馬地……”
橫山,是西夏重要屏障,是宋夏必爭之地。
從戰略角度看,橫山之地對于宋夏雙方都很重要。
西夏據有橫山當自德明始,在這之前,西夏僅據有銀、夏、綏、宥等州,因為沒有占據橫山,遠居漠北,與北宋以沙漠為界,在同宋對壘時,往往處于不利境地。自得橫山之后,如虎添翼,憑險拒守,聚兵就糧,從而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
對大宋來說,失去橫山,西夏人“居高以臨我”,使大宋沿邊一些州縣均暴露在西夏人的眼皮子底下,為了守住這些地方,不得不調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加強其前沿陣地。
同時,宋軍主動出擊,也因失去橫山,剛出宋界,便入水草、人煙俱無的荒涼沙漠地區,一旦兵餉糧運供應不上,只好不戰自退。
所以,奪取橫山,是平西夏的第一步。
趙佶自然也知道這是上策,戰爭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資源。若不能得到穩定的銀川平原,打下一個混亂的西夏,對于大宋來說,也沒有什么作用。
甚至會將大軍拖入泥潭。
“那就先拿下橫山,至于建造橫山城,這個簡單,一個月的時間本王給彝叔(老種相公得道字)一座堅城。”
“一個月?這怎么可能!”
“哈哈,兩位拭目以待,東京城外的水泥廠已經燒了大半年,不要說一座堅城,便是十座,本王也能建得起來……而且,要不了多久西夏皇族可能會有一場動蕩,那時,便是兩位相公建功立業之時。”
種氏兄弟對視一眼,拜道:“卑職遵命,今年春,必拿下橫山,如若不能,種家子弟皆披掛上陣,為國死戰!”
“種家為國效力百年,趙氏子孫不會忘記你們的付出。有爾等在,我心甚安!”
趙佶伸手扶起了大小種相公。
滅夏之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