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燕最想要的,是讓西涼拖過燕國和戎狄的三年盟約,屆時便可以與戎狄、大周同分西涼。
此事一旦成了,對燕的策略就要改。
大周與戎狄定盟,掐住西涼的糧食,襄助戎狄的同時,派少量兵馬與戎狄一同攻打西涼,如此西涼百姓更無法安心耕種……怕到頭來白勞作一場,給敵軍種了糧食,燕國為利也好……為使西涼能夠茍延殘喘也好,必會繼續將糧食不斷送往西涼。
等到大燕的糧食往西涼送的差不多,新的糧食又未曾接上之時,大周掉頭攻燕,那么糧草輜重……便是燕國最大的軟肋。
那個時候,戎狄和大周是盟友,且戎狄本身自己就缺糧,大周攻燕必是不能為大燕提供糧食,如此燕國這塊兒最難啃的硬骨頭,大周打下它便指日可待。
白卿琦在燕軍之中待了兩年,雖然未曾參與收復南燕之戰,卻參與了滅魏之戰……
他知道,燕國的糧食一向短缺,是在滅了魏國之后才稍有好轉,燕國每次攻入一個城池最閑去檢查的便是糧倉。
三年內,大燕先是縫災,后又處于戰亂之中,可以說擴張了土地得到了魏國的城池、人口和存糧之后,才緩了過來,可魏國曾經的大部分糧倉,卻因糧食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
這主要是因為魏國當時的地理位置可謂是地利,少有戰端,百姓安居樂業的緣故,所以存糧也就沒有怎么動過的緣故。
燕國的滅魏之戰打到今歲的四月份才算結束,燕國人心惶惶耕種者極少,可燕國卻正好趕上了魏國五月份和六月份豐收,但……以魏國的糧食養整個大燕,還要給西涼糧食,一旦大周掉頭來打燕國,燕國糧食……可就要吃緊了。
趁此機會,大周即便不能滅了大燕……也要將大燕打殘!打得大燕再無能力同大周抗衡,如此一統之路將會容易許多。
白卿琦決定下了之后,迅速寫了一封信,吩咐暗衛將信送回大都城給白卿言。
白卿琦到的頭一日,西涼云京崔家所有糧食商鋪的糧食價格陡然翻了三倍,百姓聞訊……紛紛轉而去其他商鋪購買糧食,同行聽聞崔家商鋪糧食陡然翻了三倍,一時間也是惶恐不安,猜測崔家商鋪是不是掌握了什么要緊的消息他們還不知道,見來買糧食的西涼百姓越來越多,數目越來越大,有的糧食商鋪干脆掛了牌子歇業一日,有的干脆跟風而動,也將糧食的價格翻了三倍。
糧食商鋪齊齊漲價關門,百姓聽聞也是慌了……此時又不知是誰放出風來,稱明日糧食還要翻一翻。
一時間,家中沒有多少存糧的百姓們惶恐不安,竟然匆匆去糧食店鋪門口排隊購買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