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韋表示受教了。
但他還是沒明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我都明白其中的意義,焚書坑儒有什么正面意義?”
“第一,沒有正史記載嬴政坑殺儒生,真正的史料記載的都是坑殺的方外術士。第二,焚書還真的有正面意義。于老師,這天下軍事上要統一,行政上要統一,經濟上要統一,交通上要統一,思想和文化方面,不需要統一嗎?”
于和韋愣了。
他還真沒從這個方面考慮過問題。
“嬴政兼并了六國,如果不統一思想和文化,繼續讓六國遺民心向六國,就不會有后來的漢族,秦國覆滅后,劉邦也不會再次建立一個大一統的朝代。
有些事情儒生們看不到,是因為他們不想看到。但是已經過去上千年了,我們拍戲的,又不是拍給儒生看,當然要遵照史實,把事情客觀的講出來,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那些所謂主流的觀點。而且現在主流的觀點,真的還是黑秦始皇嗎?”
時代變了。
只不過有些人跟不上時代。
于和韋其實沒有被岳關說服。
但他理解了岳關的意思。
“你說的有道理,邏輯也是自洽的,這樣我就能說服自己了。”于和韋道:“岳關,謝了,說服了我自己,這種戲我就好拍多了。”
“本來這種戲對于老師你來說也不難。于老師,記住,李斯不是一個反面角色,他后期扶持胡亥當然是一步臭棋,但是我們這部戲拍不到那個時候。在這部戲里,李斯只是一個英明強干的秦國丞相。祖龍出世,李斯相之,然后塑造了一段史詩傳奇。于老師,把李斯該有的氣魄演出來。”
其實于和韋演的李斯,岳關沒有特別滿意。
主要是岳關發現于和韋并沒有從內心里認同李斯這個人。
當然,于和韋依舊表現的很好,畢竟他的基本功擺在那里。
不過和岳關的期待,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每一個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名字的人,都是當時的人杰。
而在嬴政那個時代,李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綻放的光彩本應該僅次于嬴政。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但是于和韋沒有演出這種感覺。
當然,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岳關覺得李斯應該更牛逼一點,其他人不認同,他也不會去強求別人,畢竟他的想法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但岳關知道一件事——仙秦的李斯,是必須要特別牛逼的。
所以于和韋如果不能把李斯演繹出風采,那仙秦的李斯,恐怕還真落不到他的頭上。
不過專業的就是專業的。
第二天,于和韋就讓岳關看到了他的專業能力。
焚書坑儒這件事情,在劇本里有整整兩集的劇情。
這件事情涉及了很多歷史人物,但是在戲里主要的角色其實就幾個人:
仆射周青臣;
博士淳于越;
丞相李斯;
秦王嬴政。
這是涉及焚書的四個主要人物。
具體到坑儒的話,那還要加上方士侯生和盧生。
不過劇情安排自然是要先拍焚書,再拍“坑儒”。
焚書的前因后果其實很簡單:
秦始皇嬴政登基后,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最大的爭辯,就在于要不要繼續沿用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