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李誠吃過早飯就出了門,第一站是石硤尾找阮梅,談好一個小時一百塊的酬勞,即是粵語老師也是翻譯,李誠下一站就是港島售賣錄像機,電視機的商場。
到了商場后,他不是購買電器,而是撒錢找幾個業內專業人士,先后單獨問詢各方面的發展史。
錄像機方面,最早的誕生史很久了,但追溯到初期的家用錄像機還是75-76年,然后分別是索尼、飛利浦、JVC三家推出三種磁記錄格式,橫掃全球市場,但三家采取的格式不同,導致磁帶各不相容,就開始爆發錄像格式之爭。
現在,JVC早已經壓下索尼和飛利浦,成為標準錄像格式,還發展出數字和模擬兩種記錄方式。
不過JVC稱霸以后,在磁帶耐用性上還很欠缺,使用壽命較短,容易出現損壞,錄制畫面也會有不清晰、抖動之類問題,目前而言,JVC雖然制霸,可全球都在尋求JVC的替代者。
了解這樣的情況后,李誠頓時有了一定的激動。
他是95后生人,但在現代位面了解過不少這方面的事,這和他家庭背景有關,他父親當年就是小縣城開過錄像廳,VCD播放廳的。
內地的錄像廳,原始錄像機或鐳射影碟機的取代者,就是VCD影碟機!
全球第一臺VCD影碟機是萬燕,創始人是一個電視臺工作者叫姜萬濛,和美籍華人孫燕聲聯手締造萬燕,曾經的萬燕帝國,首批一千臺單價四五千華夏幣的VCD,一出世就被搶瘋,那時候全內地年人均工資都不到五千,在內地市場一度是百分百占有率。
不過那是九十年代早期的事,當時李誠還沒出生,后來小時候成長過程,沒少聽父親這個邊緣從業者談起那類往事,他父親談那些,也往往是吹牛惋惜之類情緒,痛恨自己錯過了發財機會。
而萬燕帝國的衰落,最大原因就是,VCD核心技術是解碼芯片,這個核心技術掌握在北美公司手里。
姜萬濛也沒有注冊VCD整機專利,整機除了解碼芯片外,其他技術含量也不算高,你買臺樣機找幾個精英技術員就能破解,反推。
萬燕崛起之后,不管內地還是國外市場,跟風者如過江之卿。北美某公司對所有VCD生產公司出售解碼芯片技術,靠解碼芯片吃的盆滿缽滿,萬燕也被無數同行取代。
“這些都是九十年代的事,也不知道這個港綜位面,類似的技術有沒有誕生,若誕生了,搞到那個解碼芯片技術的專利,在提出類似的技術和發展方向,不一定非要找姜萬濛,其他技術員也能有機會制造出VCD影碟機。”
“cvd幾乎就是舊式錄像機的取代者。”
“當然,那一類芯片技術,想要從北美公司購買獨家專利,也是一座大山,有點難以實現……最先進的電子技術,可一向是被封鎖最嚴重的。”
了解了一些錄像機的發展概況后,李誠再次撒錢找了幾個電視行業的精英老人咨詢問題,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早在58年,國內就有國產黑白電視機了。70年第一臺國產彩電誕生,78年內地引進了第一條國際彩電生產線。
根據幾個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內地電視機產量已經是上千萬臺,是全球第二大電視機生產國,僅次于島國而超越了北美的槍戰每一天,只不過電視機受內地消費能力限制,普及率還很低。
平均一百戶城市家庭,有十四五臺黑白或彩色電視,農村家庭,一百戶才平均一臺。
這里面九成以上都是擁有的黑白電視。
也就是這兩年,內地電視市場才處于黑白晉升彩電的大規模轉化進程,電視普及率也在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