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真不是簡單的一門一科的知識,可以單獨學習,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等。
其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于實踐。
提到中醫,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是望聞問切,合稱四診,而四診最早應該是源于難經第六十一難。
華夏幾千前中醫發展史,出現的中醫巨著很多,但類似于四大經典之類的概念,學術界一般就是把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定位四大。
四大之外,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也都是傳于先賢的最頂級著作。
難經,就是被學術界定義為四大之一的經典,全經八十一難,是以問答形式,探討論述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
李誠面對這考核雖然有些詫異,還是從第一難開始,一口氣背誦到了五十七難……
“好了好了,看來你難經背的還算熟練,但只知道照本宣科不行,既然談到了五泄,那你給我說一下,孫思邈千金方里,治療胃泄的藥方都有哪些,名字是什么,具體藥方是什么。”
這個話題跳轉有些大,孫思邈收集的五千多藥方,有多少是針對胃泄這種疾病的?
沉吟幾個呼吸,李誠開口就報藥方,內容,一個接一個娓娓講述。
等李誠講述幾分鐘后依舊在說著藥方,胡醫生就帶著詫異擺手道,“就張建聲這小子,兩眼各有四五百度近視,他又不想做手術,你覺得該怎么處理,可能對他有一點幫助?”
胡醫生看起來七八十歲,張建聲四十來歲,稱一聲小子一點不過分。
李誠看了張建聲一眼,才笑道,“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望五官知五臟,近視或者眼神恍惚都可能是肝的問題,可以靠養肝去緩解甚至治療他的近視,但具體情況還要看個人,并不能照方抓藥,以我這些天對張醫生的了解,我推薦……”
李誠在思索中爆出了一兩個養肝的藥方,包括推薦了幾種食療。
在21世紀10年代后期,世衛組織也把中醫納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剛要,這在華夏幾百年沉淪后,各種國外的月亮更圓的大背景下,還能有如此文衛建樹,就是因為,很多西醫只能做手術,換器官才能治的病,在真正的中醫大醫學家手里,可以做到對癥下藥,改變你非手術不可治療的狀態。
胡醫生深深看了李誠一眼,突然伸手拉起張建聲的上衣,隨手在他胸膛上一指,“這是什么腧穴?”
李誠,“……”
詫異這位老中醫的問題多變,還是果斷講出了答案,針灸治療在中醫中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就在內徑基礎上發展和確定了349個中醫腧穴位置,明代楊繼洲在內徑和甲乙經基礎上撰寫針灸大成,直到現代依舊是針灸學主要參考著作。
清代……還是別說了,針灸學在海外遍地開花,得到越來越多國家認可時,清代是下令廢棄針灸學的。
一個多小時后,胡醫生趁著口渴喝水的功夫,才拉著張建聲走到一側,“這小子底子不錯,比我那邊好多學徒都出色,年紀也不大,告訴我他到底學了多久?是不是從小家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