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春路上很熱鬧,也很大,韓春雷和張喜祿轉悠了一圈,也差不多到了午飯點。
這時的慶春路上雖然還沒出現正兒八經的私營飯館,但還是可以找到那種前店后院,偷偷摸摸營著業的小門臉。
韓春雷和張喜祿就近,在前洋街找到來一家小面館解決午飯。
小面館前店后院沿著前洋街,就挨著前洋供銷社,離農資站也就十幾步路。雖然小面館沒有招牌,就是簡單用白灰寫了一個大大的“面”字,但是這個位置絕佳不難發現,不說供銷社來來往往的人了,就說這農資站,進城來購置農藥化肥種子和農具的人,但凡路過的,肯定都能發現這么家小面館。
小面館是對中年夫婦開的,進了他們家面館,韓春雷才發現沒得選,因為他們家只做一種面——片兒川。
在杭州有句諺語,沒吃過片兒川,別說來過杭州城。
片兒川是杭州地區的特色湯面,面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片組成,以鮮美可口著稱。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在清朝同治年間首創,后來慢慢發展成了杭州的大眾面點,迄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在杭州地區,如今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能做片兒川,是小老百姓日常喜歡的面食。
片兒川這個名字怪怪的,其實它的由來還是有說頭的,先說片兒川這個“兒”字,自南宋以來,杭州話多帶“兒”音,如“筷子”則念做“筷兒”,且“兒”音較之現在的北方音更為厚重,所以杭州話里通常都帶兒音。又因為在做面條的時候,要將雪菜、筍片、豬肉三樣配料切成片,然后在沸水中氽一下,所以這面條才叫“片兒氽”。
“氽”與“川”在杭州話里是同音,所以久而久之就叫成了片兒川。
……
面館老板姓林,夫婦倆都是打開門做生意的爽朗人,所以一碗面的功夫,韓春雷很快就跟他們熱絡了起來。
吃完了一碗片兒川,前洋街上的一些事兒,韓春雷也打聽得七七八八。
正準備結賬時,他發現桌上有一本《代數1》,他拿起來翻了翻,這是上海出版社77年版的《數理化自學叢書》中的其中一冊。書已經被翻得有些爛舊,打開前幾頁,每一頁都寫滿了圓珠筆的筆跡,字體工整娟秀,一看就是個女孩子用的課本。
雖然在韓春雷讀高中備戰高考那會兒,早就換過了不知道多少茬兒的教材,但是這個版本的教材他在學校的圖書館還見過保存的,也聽他老師在閑聊的時候講過,這個上海出版社的《數理化自
(本章未完,請翻頁)
學叢書》可是他老師那代人奉為高考必備法寶的教材。當年新三屆的人,幾乎都是靠著上海社的這版教材順利通過高考,成為文~革結束后前幾屆大學生。
這個教材讓韓春雷想起了老師跟他講得一個往事,關于新三屆的往事。因為“文~革”十年,萬千學子的學業都被中斷了,先有文~革罷課搞串聯,后有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響應號召到農村去,他們離開課堂時間太久了。文~革結束后,突然國家恢復了高考,但他們發現,要考大學就要復習,但是偏偏沒有復習材料!
尤其是要迎考的知識青年,基礎有好有差,很多知情初中畢業就早早下鄉插隊,一呆就是這么多年,根本沒有念過高中。更有甚者連初中也沒念過,上山下鄉這么多年幾乎荒廢了學業。
于是上海出版社就想起60年代曾出版過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于是想要再版印刷給全國各地的考生們使用。但是高考在即,《數理化自學叢書》足有17冊,時間上根本不允許,所以只能爭分奪秒趕出了《代數1》上市。
這套叢書共計17冊:《代數》四冊、《物理》四冊、《化學》四冊、《平面幾何》二冊、《立體幾何》一冊、《平面解析幾何》一冊、《三角》一冊。
但是77年的知青考生們時間上不允許,所以能拿到的只有前幾冊,再加上交通不便捷的緣故,有些地方甚至連一冊都拿不到,以至于出現手抄《代數》教材的故事。不過這種狀況到了78年高考就得到了改善,如今79年,教材已經不成問題了。
很巧,韓春雷高中的數學老師,正是新三屆的大學生。
所以當他拿著這冊《代數1》時,回憶起老師跟他提過的這段往事,如今變成他自己也親歷了這個時代,簡直是默默感慨良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