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棠邑兵是分作**路從巢州防線穿插過來,一段時間里巢州北部地區,都被棠邑兵控制,壽州軍的斥候探馬通不過。
因此,除了最初巢州有派信使過來報信外,他們已經有一天半的時間,不知道南線具體的情況了,這叫徐明珍有所憂慮。
沒有足夠的情報,他再是當世名將,也是抓瞎;而他懷疑黔陽侯韓謙極可能就在對面的軍陣之中。
這么大規模的突襲,很難想象韓謙真能安心留在歷陽城進洞房,但可惜這點猜測還是沒有辦法得到驗證。
幾名參贊軍事與諸部將已經討論出具體作戰方案,前期進逼過來的兵馬,也是照這個方案沿安豐渠兩岸布置。
常規來說,步軍用于攻擊,騎兵掩襲側翼是正統的打法,但他們第一批增援兵馬以騎兵為主,又要在最短時間內重創棠邑兵,便只能調整戰法。
諸多人都主張將騎兵主力都集結到正面來,利用騎陣的沖擊力,以便能最快的速度將棠邑兵接近安豐寨的中左路步軍防線鑿穿;同時將兩千步卒及少量騎兵安排在兩翼,防范棠邑兵的反擊。
當然,他們也清楚棠邑兵即便沒有攜帶重型戰械及沉重的戰車,但軍中裝備的強弩數量也是極多,而且這些強弩射程都在一百二十步左右,甚至都要略強過普通的步弓。
作為進攻主力的三路騎兵,以品字形逼近過去,眾人還主張將有限的兩百多重甲騎放置到騎陣的前端,以便能以更少的傷亡、更快速度的將棠邑兵前列的弩陣打潰掉。
這時候安豐寨守軍出來夾擊,即便不能一舉將棠邑兵擊潰,也能將他們從安豐寨前逼走。
“打吧!”徐明珍揮了揮手,下令諸將準備率部出擊,他還是不能冒安豐寨失陷的風險。
安豐寨哪怕是落入敵手一天,堰壩水閘便有可能會被摧毀掉;而后續的援軍最早卻需要拖到后天才能集結過來,這也意味著棠邑兵連夜強攻下安豐寨之后,還有從容撤走的機會。
南線不知道什么情況,嗣昭竟然沒有派精銳兵馬追咬過來,而壽、霍兩州之前沒有想到棠邑兵敢如此大膽的穿插,能調動的常備精銳有限,甚至大量的戰馬都散養到各座屯寨,以防控制馬瘟、節省過冬馬料的消耗。
再加上如此嚴寒的天氣,各防寨、屯寨、城池間的將卒戰馬集結、調動,實在是太緩慢了。
徐明珍現在也不求能重創棠邑兵,只要保安豐寨不失,或者打開進入安豐寨與守軍會合的通道,后續有大量的機會,一口口的將這支膽大妄為穿插進來的突襲兵馬吃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