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是安豐寨地處水陸交通要沖,商業、船運以及匠坊工造等業都較為發達,而附近地勢平闊,水利發達,農耕發達、土地兼并也嚴重,一批的鄉豪宗族寧可聚族居住在安豐,也不愿意住到二三十里外的皋城去。
安豐寨本身容納的日常居住人口就近萬了,堪比一座繁榮的縣城,棠邑兵再突襲過來,附近的民戶也都以為有精銳兵馬守衛的安豐寨能更安全,都紛紛拖兒帶女逃入其中,最終使得韓謙在安豐寨直接俘獲這么多的軍民。
由于時間倉促,對安豐寨近兩萬軍民的前期處理,手段比較粗暴。
不管愿不愿意,都是直接用武力迫使其背井離鄉,在風雪交加的天氣里集中到沈家集來。
前期也是不加分辨的,就將四千多青壯男丁統統征用起來,然后在兩營精銳步卒的監管下,冒著嚴寒的天氣在河灘、坡地修造防御工事。
韓謙心里很清楚,要是能將這部分青壯男丁發動起來,對他們此時捉襟見肘的兵力,就是極大的補充。
不過,前期時間太倉促,又必須強迫他們立時離開安豐寨,遷到地方更狹窄的烏金嶺河谷之中,手段難免粗暴,想收歸己用,就有些困難。
即便強行編入營伍,除了增加消耗外,看上去兵強馬壯一些,對整體戰斗力的提升,作用并不大。
韓謙現在騰出手來,先是對這些人進行新的梳理。
除了底層貧民、奴婢單獨劃分出來外,韓謙同時還依照宗親疏近、繼承權的嫡庶關系以及占有田地、奴婢多寡等標淮,將安豐寨投降的中上層富裕民戶以及擁有奴婢及大量田地的鄉豪進行區分編隊。
甚至同為賤籍,奴婢與主家的關系也分親疏遠近,對那些貼身服侍主家、較為忠心的那一類人,以及前年受安寧宮脅裹渡江到皋城縣安置的民戶等等,韓謙也是將他們單獨劃分出來,予以不同的處置及待遇,盡可能削弱他們內部可能滋生的抵抗力量。
而目前所要發動的,也僅僅限于最底層的貧民以及被變賣來或者世代被奴役著從事重體力勞作、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奴婢。
劃分下來,這些人并不是特別多,加上婦孺家小大約占到安豐寨投降軍民的三分之一,但韓謙知道,這些人拉攏過來后,卻是能最堅定的跟棠邑兵融合到一起的。
韓謙在沈家集內,單獨建立一座營地。
雖然沈家集一下子涌入這么多的人,沿河谷分布的寨子一下子變得擁擠不堪,韓謙還是想辦設法,將這部分人及家小安排進溫暖的帳篷或屋舍之中,給以充足的衣食供給。
相對寬松的勞作之余,韓謙還組織他們控訴以及悲慘的人生遭遇,在這種過程中挖掘安豐寨及附近那些世家鄉族曾經所犯下的血案,然后揪出來進行公開審訊處決。
三五個回合一來,這些人心里看似早就變得麻木不仁、只會順從接受悲慘命運的血勇之氣,很快就被激活起來。
然后就是將青壯男丁編入輔兵營安排基層武官進行訓練,將積極分子挑選出來進識字班重點培養,將健壯的婦女編入營、少年營,輔助沈家集內部的治安管理。
中上層富裕、沒有劣跡的民戶,依舊視作戰俘處置,主要安排在沈家集寨內外及河谷前段修建屋舍、柵墻、開墾坡地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