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韓謙還將六支打殘的預備役旅留在汾水沿岸休整、駐防,加強整個汾水中下游河谷的防御能力,其他兵馬則將陸續撤回洛陽休整,防范豫西、華潼、商洛等地再起戰事,也為來年收復關中的戰事做準備……
…………
…………
韓謙沒有襄陵滯留太久,趕在十一月上旬就與趙庭兒在諸多侍從將臣的簇擁下返回洛陽,馮繚卻還留下來,代表右內史府處置后續事宜。
霍縣以南、沁水以西、浦津以東,汾水中下游河谷乃是整個河東故郡最為精華所在,二十五縣擁有耕地上千萬畝、隸有民戶一百五十余萬口。
此外,于安邑縣境內還有著最多時年產上百萬石池鹽的河東鹽池。
而為籌備此戰,蒙軍在絳縣、曲沃等城囤積五六十萬石的糧秣等物資,皆為成戰利品,另外還繳獲包括優勢戰馬在內各類大型牲口八萬余頭;蒙兀還有兩萬南遷族人定居于晉州(平陽府)境內,也一并作為戰俘收押。
二十五縣劃為平陽、絳州、河津三府,除了溫博以平陽府制置使兼領軍政外,兩府二十五縣軍政刑獄監察等官員要盡快任命到位接掌地方事務。
軹關陘一陘前后歷時近一年之久,但絕大部分時間戰事都發生在絳縣以南的深峽大谷以及垣曲盆地之中,大梁兵馬出王屋山北坡隘口,進入汾水河谷作戰的時間很短。
戰事對地方農耕生產的破壞很有限,馮繚留下來,是要確保一百五十余萬口晉民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大梁的治下,確保上千萬畝的耕地春耕秋收之事不受到延誤。
目前也是全面在汾水河谷推行諸多新制的最佳機會,要盡可能周密的設置鄉司,掌控鄉野,趁著地方勢力處于解體的狀況,就徹底壓制住,不給其冒頭的機會。
還有一件關鍵的事情,就是組織鹽池的生產。
目前敘州在婺川年產三十萬石井鹽,但已經遠不敷大梁民軍所用,太和二年之后,大梁每年經楚淮東鹽場輸入食鹽都在六十萬石以上,還逐年遞增。
后續將汾水河谷及關中等地的用鹽都統計在內,大梁境內一年至少要耕用一百二十萬石,倘若主要從淮東鹽場輸入,每年至少需要耗資二百萬銀元。
盡快在安邑組織鹽民,恢復河東池鹽的生產,每一個月差不多就能為大梁節省十數二十萬銀元的購鹽開銷。
河東池鹽的恢復生產方式,韓謙在返回洛陽前也都確定下來,由大梁第一儲蓄局以及洛陽、東湖兩個地方儲蓄局出資,在安邑招募鹽民組建鹽業商社生產。
鹽業商社所生產的食鹽,在稅政司每石池鹽加征相應的專稅后,再由鹽商轉售諸州縣。
這樣就省去中樞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組織池鹽的生產、運銷了,避免中樞機構過于龐大冗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