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儁帶著懵懂無知,才只有四歲的陸議在書院雜役的帶領下,進了竹林。
接下來就是陳群兄弟。
這可是個大陣仗,陳氏兄弟的父輩有四人,老大陳紀,老二陳政,老三陳洽,老四陳諶。
四人都有兒子,分別為10歲的陳群、9歲的陳懋、7歲的陳紹以及6歲的陳忠。
除了陳群以外,另外三個在歷史里沒有名氣,可能沒有出仕。
但他們現在也確實跟著陳群一起來讀書。
原因在于陳家父輩之中,老二陳政和老四陳諶早夭,所以他們的兒子都由老大陳紀撫養。
聽到泰山書院招生的消息,陳紀的弟弟陳洽也把自己的兒子帶了過來,如此兄弟四人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隊伍。
但愿他們四個家伙不要抱團在學校欺負別的同學。
陳暮心想。
“刺史,我是潁川陳洽。”
陳洽帶著四兄弟過來,向陳暮拱手。
陳暮也回禮道:“是平原陳國相的家人嗎?”
“正是。”
“請進。”
陳暮抬手示意。
陳家人進去后,又接二連三來了其他送學生的人。
聽說泰山書院不僅有名士管寧教授,大儒鄭玄也偶爾可能會來授課,家中有十二歲以下,四歲以上的適齡學生,都想把人送來。
僅僅第一批學生,就多達三十多人,在后世雖然跟一個普通小學一個班差不多,但在如今,已經是人滿為患。
要知道,目前最大的兩所學校,鴻都門學和太學,學生人數也不過一千多人。
而鄭玄名望在外,在北海高密那么偏僻角落教書的時候,門下的學生也是一千多人,可見現在的教育事業并不發達。
要不是鄭玄的名氣,一般人想收一個徒弟都難。
學生與家長們都陸陸續續進入了書院,仆役們帶著他們去了后院,后院中有雇傭的老婢子照料,分了寢室,年紀小的四人一室,年紀大一點的兩人一室。
等帶來的行禮都放下,安置妥當之后,眾人又被請進中央廳堂,這里擺放了數十張桌案,是以后上課的地方。
見眾人都坐好,陳暮走入廳堂,坐在主位上,微笑地看著下面烏泱泱的學生和家長們,笑著說道:“教育一事為國家之根本,如今青州還算安定,百廢待興,正是發展教育的好時機。”
“我為青州刺史,讓一地文風漸濃,是我責無旁貸之事。如今我建泰山學宮,邀請鄭君開門授業,便是為了天下學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我打算四到八歲分一班,八到十二歲分一班,二者教授的課程不同,學習方式也不同,以六藝七略十二卷為綱領,意在讓學生進行全面發展。”
.......
校長式講話持續了十多分鐘,主要是講給家長們聽,畢竟家長帶學生來讀書,除了看在鄭玄的面子上,同樣也很關心在這里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真的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所以這樣的講話很有必要,而且光說也不行,還得拿出實際的東西出來。陳暮說完之后,大手一揮道:“發書。”
一本本教科書被抬了上來,厚厚一疊,堆砌在廳堂之中,給予人極大的視覺沖擊力。
家長們人手一本,隨意翻閱一眼,頓時驚呼連連。
“這是用紙張縫制起來的書籍,比竹簡輕便太多了,我手上這本《孝經》,居然只有薄薄數頁。”
“我一直在找的完整的《夾氏傳》在這里居然有。”
“不止,《連山易》和《歸藏易》也有,還有弘農楊氏典藏的歐陽《尚書》,淮南袁氏典藏的孟氏《易經》,連《古論》《魯論》和《齊論》都有。”
“《詩書》四家,《春秋》五經,《周易》十三卷,昊天上帝,沒想到青州藏書竟然如此豐富,而且書籍還如此輕便,早知道我就不去太學抄錄石經了,花了我數年時間都沒有抄完。”
“陳刺史,請問這些書籍還有多余的嗎?我想帶幾本回去。”
“對,我也想帶幾本,花多少錢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