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荀和呢?
比王芬差得遠,何況荀和的年紀也不小了,年近六十,有心無力,自然不愿意接手冀州這個攤子,所以他推薦相對比他小幾歲,且還是陳蕃之子,名望更高的陳逸來。
哪料到陳逸聽到這話,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道:“不行,我不行。治理冀州乃國家之大事,我才能比之文祖差了百倍,如何能擔當起大任?”
王芬皺起眉頭:“你們二人莫不是在推辭?這可不是在禮讓的時候,此時冀州已是風雨飄搖,正需要你們來輔佐天子方可。”
荀和苦笑道:“若我有此心,何須推辭禮讓。只是我與子良之才,以及威望遠不如文祖,談何能繼任此位?不過文祖,你家不是有兩位公子,聽聞長子素有賢名,何不繼任冀州?”
公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指諸侯兒子,到了漢朝,雖然沒有像春秋戰國時期那么嚴格,但也是指達官貴人之子。
王芬在歷史上被抄家滅族,但此時并沒有,所以還是有兩個兒子。
可聽到荀和談起自己的兒子,王芬嘆氣道:“一個整日胡作非為,一個又只知道誦讀經書,對做官毫無興趣,若非如此,我又怎么可能希望將冀州托付給諸公呢?”
不是王芬不想把這份家業傳給兒子,而是他的兒子跟陶謙的兒子一樣,都是對政治不感興趣,不愿意做官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庸才,無能之輩。
王芬活著的時候還好,等王芬一死,要真的是這兩個兒子繼位冀州牧,恐怕劉備公孫瓚和洛陽那邊,輕易就可以殺到冀州,將他們生擒。
“這這這.....”
“公舒與子良真的不愿意接任嗎?”
“諸公,冀州危矣呀.....”
聽到王芬的話,眾人面面相覷,如今勉強能擔任起冀州牧的荀和陳逸不愿意,那么其他人就更加沒有威望。
這樣一來,等王芬死后,冀州豈不是沒有了一位能主持大局的人?
冀州怕是要危險了。
而就在眾人擔憂之際,一直在旁邊沉默許久的韓馥,忽然說道:“袁紹四世三公,威望甚高,且袁本初年輕力壯,有又大才,或許可以接任冀州牧,輔佐天子再造大漢。”
袁紹?
眾人聽到這個名字,一開始還有些疑惑。
可片刻后,所有人眼睛都亮了起來。
是了。
袁紹也是黨人呀。
早在中平年間,他與黨人之間的關系就極為親密。
當初帶兵進洛陽,就是他在黨人的指示下做的,現在也該是到了黨人回報袁紹的時候!
嗯。
自己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