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臉色頓時垮了下來,聲音顫抖著說道:“他們這是要筑室反耕。”
筑室反耕?
幾人面面相覷,都是讀書之人,豈能不知道楚莊王圍困宋國之理?
青州兵這是要在莒縣城外鑄造城池,住他們城外的房子,耕種他們的土地,逼迫他們投降呀。
“他們怎么能這般下作。”
蕭建的手更加顫抖了,他其實算是個老實人,呂布霸占徐州后,就逼迫他歸順,蕭建并不愿意歸順,結果呂布送了封信,跟他說了一些大道理,他就同意了。
陳暮之所以沒有立即攻城,也是聽說這個蕭建是個明事理的人,因此要擺出一些姿態,講一些道理給他聽,希望他能不要不識抬舉。
不過蕭建現在還不明白陳暮的用心良苦,見到陳暮的士兵已經開始在城外耕種,頓時覺得青州人真是無恥得可怕。
“要不要趁此機會派士兵出城作戰,一舉將青州兵擊潰?”
主簿提出建議。
長史反對道:“青州人人多勢眾,我們城中只有三四千人,如何能敵?也許他們現在就在等著我們出城呢。”
“那就看著他們耕種我們的土地,居住我們的房屋?”
“出城必死無疑!”
“好了,大敵當前吵什么。”
見到二人出了矛盾,蕭建惱怒打斷道:“城中兵少,不可出戰。”
國相都說不許,那自然是不許,眾人便止了分歧。
接下來的幾天,城外青州兵不斷在田里忙碌,很快將原本有些奄奄一息的粟苗養得茁壯成長。
這些青州兵都是二三十余歲的年輕青壯,古人從記事起就已經是家里的勞動力,年紀小就喂豬放牛放羊,到十二三歲,就得跟著父母下地干活。
因此士兵們不僅打仗是一把好手,耕地也是一把好手。不然曹操得了三十萬青州黃巾,要是這些人不會種地,也就沒法屯田了。
等到城外的莊稼農田都伺候得差不多,陳暮這才修書一封,令人射入城內。
很快,這封信就落到了蕭建手里。
蕭建打開一看,就看到上面寫著:“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今董卓已死,當神器歸于漢室,奉洛京天子為尊。然則關東諸將不服王命,自還相攻,莫肯念國。”
“丹陽陶謙,本愚陋之人,得其外舅甘公賞識,選為諸生,后隨司空伯慎公銜命征討韓遂而有微末之功,得王命平徐州,乃借青州之兵方息匪患。於今枉顧圣恩,背信棄義,不尊朝廷號召,妄自為王,此義不背親,忠不遺君乎?”
“此當今之世,唯青州玄德公弘雅有信,心念漢室,誠以仁義而服天下者也。今大軍奉詔以討賊,見城下田土荒蕪,穢草雜生,實不忍莒城百姓無糧過冬,故輒巡田土之宜,布區區之事,望君勿慮。”
“然則兵行過處,天子詔令既達。君若忠于國家,則應棄暗投明,奉洛京以應天命。若不服詔,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背忠棄義,逆國離德,則無怪乎身死人手矣。”
“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暮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勸君勉之,當以漢室為先,忠義仁德加身,勿不可助紂為虐,若時遲疑,可取暮書與智者詳共議之。”
這封信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現在天下大亂,但是各地諸侯卻不服王命,互相攻訐,陶謙本來是朝廷任命的州牧,卻擅自攻打兗州,所以洛陽朝廷下達詔書,治他的罪。
如今青州奉行詔書,征討陶謙。因為路過莒縣,看到田地荒蕪,不忍心百姓沒有糧食吃,所以幫助百姓修葺田園,以表彰青州仁義。
不過仁義也是有限的,如果你蕭建還要繼續依附陶謙,為虎作倀,那么就不能怪我們青州出兵攻打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