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升任太常,為九卿之首的種拂納悶道:“陛下,是何事?”
陳暮的奏折是前些天上來的,知道這件事情的除了鐘繇這個尚書令,還有三公以及皇帝,三公領了尚書事,自然清楚,劉虞作為最終決策人,自然也知曉。
他們幾個人內部商議了許久,楊彪和趙溫一開始是反對的,但劉虞擺出諸多理由,再加上最重要一點,那就是跟陳暮一樣,時不待我。
作為一個老齡化極為嚴重的朝廷,三公九卿除了士孫瑞四十多歲,楊彪五十五歲以外,其他人基本都是六十往上走。
如果再不決定與冀州開戰決戰,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這個理由一出,即便是反對最激烈的楊彪,也無話可說,沉默許久之后,最終還是同意了劉虞的決定。
“收復,冀州!”
劉虞看著臺下諸多公卿,平靜地說道。
幾乎是在這句話說出口的瞬間,臺下一片嘩然,諸多公卿面面相覷,議論紛紛,殿內一片嘈雜。
陳紀皺眉道:“陛下,此事恐怕還得從長計議,袁紹可不是那么好對付的。”
“是啊。”
趙岐長嘆一聲道:“我在冀州的一些老友寫信與我,曾言冀州兵強馬壯,帶甲之士二十余萬眾,還有各地留守郡兵、地方兵馬,加起來可戰之士數十萬,糧草倉庫亦是十分充足,想要收復冀州,難如登天呀。”
“陛下,劉玄德雖不差,但青州底蘊不足以抗衡冀州,哪怕加上公孫瓚以及朝廷的兵馬,整體實力上依舊有些許差距,何況我們還是三地抗衡一地,不能統一,很容易被逐個擊破。”
“現在洛陽和青州的形勢在一日一日地變好,陛下,還是應當再等些幾年,待倉谷糧草充實,兵馬強壯之時,再圖取冀州也不遲,還請陛下三思而后行之。”
幾名公卿紛紛勸說,都認為現在不是攻打冀州的好時機。
其實這一點不用他們分析,因為確實是這樣。
理由之前也說過,冀州占據了大半個華北平原,得天獨厚的條件導致冀州的耕地面積最多,人口最多,實力最強。包括經濟、軍事、農業發展也遠超其它州,在戰國時期,光一個冀州就蘊育了趙魏兩個強國,可見其底蘊。
同時在《三國志》和《后漢書》都記載袁紹巔峰時期有帶甲之士百萬,糧草可用十年。現在比之歷史上還要強盛,因為從王芬到袁紹,安穩了十多年,足夠讓冀州更加強大。
反觀青州呢?
雖然同樣也是治理了十多年,但底子畢竟沒法和冀州相比,就好像同樣兩個努力讀書的人,一個天賦拉滿,門門考100分,另外一個拼了老命,考了98分。可要知道的是,他考100分,是因為滿分只有100,你考98,是因為你只能考98。
這就是其中的區別。
哪怕三地加在一起,紙面上看,似乎已經有跟冀州叫板的實力。
可正是三地加起來,才更讓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