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則繼續留在劉備身邊,每天討論進展、伺機而動。
……
此后幾天,魯肅進展順利,敵軍根本沒有主動渡過小渝水來襲擊魯肅的企圖,因為敵軍也害怕過河剛一半的時候被漢軍“半渡而擊”。
兩軍隔河對峙,肯定是誰主動渡河誰吃虧,叛軍以為漢軍會主動進攻,當然不會多此一舉。
一月底的時候,魯肅的水寨就基本上建設好了,糜竺的第一批海船軍糧也運到了前線,看起來劉備軍中缺糧的問題已然得到了解決。
劉備如今依然很有錢,一月份這波買侯爵買遼東相的操作之后,還有三億多,所以直接讓糜竺去糧價便宜的冀州渤海郡買糧,買來后沿著渤海岸北上送來。
這就相當于從后世津門運到錦州,海路運輸的損耗是很小的。
第一批十萬石軍糧連同運費,到徒河縣前線的到岸價,才四千萬錢。
按照每個士兵每兩天耗粗糧一斗計算,這十萬石足夠劉備一萬兵馬吃半年多,而糜竺隨時還能再運。
前線隔河對峙的同時,劉備和李素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
那就是隨著漢軍到來,短短幾天之內,就有大量之前逃荒、乃至被叛軍搶走口糧后無家可歸等死的流民,聽說風聲后都開始聚集到漢軍大營這邊。
李素本著功利主義的想法,是不太愿意在這時候接受這些被叛軍洗得一無所有的百姓的。
因為百姓留在叛軍那邊,可以消耗叛軍的糧食,而被剝得一干二凈趕到劉備這邊后,就要吃劉備的軍糧了。
另外,去年劉備從張舉那兒接收了兩萬多俘虜、從中擴軍五千人,但剩下的也并未遣散,而是暫時作為輔兵和提供后勤運糧的民夫,這些人同樣也要吃一段時間的劉備軍糧,那壓力就更大了。
“兄不可有婦人之仁吶,如今可是軍情關鍵時刻,這時賑災,那就是親痛仇快了,叛軍見狀,肯定會變本加厲逼害敵占區的百姓,把他們搜刮到一無所有,然后驅趕到我們這邊來。到時候不堪設想啊。”
跟著劉備巡視大營的時候,看著小渝水兩岸三三兩兩的流民自發形成的營地,李素不得不勸諫。
盡管他也知道這些百姓確實很慘。可是接受這些人,無疑意味著收復遼東的戰事會被拖延。要是將來平常年份被拖延,那也就罷了,但今年是漢靈帝駕崩前的最后一年,今年每一天的立功、布局時間都是很寶貴的。
今年往上多跳一步,說不定抵得上未來群雄割據年代跳三步的幅度。
后世司馬懿平遼東公孫淵,作戰百日而結束,劉備要是接受饑民,百日肯定打不完了,會變成更加持久的屯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