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李素再三勸說,劉備的老毛病犯了。
反復看了災民慘狀后,劉備當著李素和關張、魯肅、田疇、糜竺,說出了一番烏托邦的大道理: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這里好歹也是數萬生靈,怎能為速勝而犧牲,若是犧牲這些百姓,我們得到一個空的遼東又有何用?”
李素:“……”
他有點理解當陽同敗時諸葛亮的郁悶了。
罷了罷了,這句話終究還是說出來了,棄民速勝論怕是沒市場了。
不過幸好,李素如今面對的局面,可比當陽長坂時諸葛亮的好多了,無非是立功慢一點,浪費一點爬升官位的黃金時間,但贏還是能贏的。
劉備這人,不肯棄害黎民的毛病,怕是娘胎里帶出來的,這輩子都改不了了。
“兄……仁德,那我們另外從長計議吧。”李素長嘆一聲,放棄了。
不過,也就只有李素這種鐵石心腸的人那么冷靜,旁邊其他關張魯肅,反而覺得劉備做得很對,士氣高漲,紛紛盛贊他仁義愛民,令人景仰。
魯肅更是像打了雞血一樣,腦力全開,搜腸刮肚想道:“府君,既然決定接收流民,如今才剛要二月初,還趕得上春耕,不如組織這些百姓在這兒自耕吧?
我看陽樂、徒河兩縣,本就人口眾多,田地開發也有一定的基礎,尤其這渝水兩岸,更是從遼西至此數百里內,最好的肥沃良田了。要養民也不能白養,就當讓糜治書辛苦點,運半年糧食,扛到這些百姓八月秋收,就能成倍反哺了。”
李素在一旁嘆道:“我們怎么可能熬到八月秋收還沒平滅張純?到時候有糧,也不過是回填虧空,對于戰事是沒有幫助了。只能算是止損之策,免得百姓白白閑著。
依我之見,可以把最初陸路派來運糧的牛車馱畜,全部就地租給百姓,到秋收時收取百姓相當于四成收成的牛租。牛也不用每戶一頭,可以給百姓或五六戶、或十余人分時租賃。如若還需要官軍提供口糧、種子渡過春荒的,所欠口糧秋收后翻倍償還。”
他這也是止損的辦法,已經有點類似于后來毛玠為曹操想的屯田之策了。
但李素不想屯田的計策過早泄露,所以稍微做了點優化,只把“租牛”作為定例推廣開來,同時租稅也降低到四成,免得被天下人矚目。
正版的屯田,官府是至少收走一半收成的,但是對民眾的組織度也更高,除了給牛還要給農具和種子。
而劉備軍因為去年截獲了張舉在渤海郡掠奪的所得,剩下的牛超多,除了給糜竺賣掉換錢的以外,至今還保留了將近兩千頭沒賣完,作為拉車運輸軍需物資的馱畜。
這樣一來,劉備改輜重牛為租牛,也可以說是權宜之計,其他人根本不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