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完李素的講解之后,雖然懂行了不少,但依然很惋惜不能當甩手掌柜。
不過能完成任務就好,劉備也不是糾結之人,知道時間寶貴,趕忙向李素請教更重要的問題。
他把話題歪樓到了未來討張魯的安排上:
“賢弟,既然最終陛下有可能讓我查明張魯罪行后、去討伐他。那定然是要我用幽州兵的吧?朝廷總不可能另外派軍給我。我這幽州兵,未來有多少能帶去漢中?
于途又該如何調度?這幾個月該如何處置養兵、跟新任遼東都尉徐榮又該如何交接兵馬?交接多少兵馬?這些我初來乍到完全不知情。”
李素輕搖折扇:“兄盡管放心,我這幾日在京師,也不是吃白飯的,每日都在為兄殫精竭慮籌謀。咱先從兵馬交割說起,兄要討張魯,帶本部兵馬朝廷定然是答應的。
因為朝廷之前給兄的養兵定員編制,不過區區五千人而已,多出來的都是兄在遼東自籌糧草、或是靠糜竺轉賣戰利品以戰養戰所得,這些富余的兵馬朝廷怎么可能收回呢?到時候,給徐榮交割五千兵馬,哪怕是新兵,朝廷賬面上就說得過去了。”
劉備一想也對,果然是這個道理。
他的兵有很大一部分是吃他以戰養戰的軍餉的編外人員,錢都不是朝廷出朝廷憑什么拿回去!
也正因為如此,之前劉備才必須連年作戰,遼東打完了就來搶青州黃巾就食、因糧于敵。否則沒有繳獲白白養閑人,他的財政會很快資金鏈斷裂。
如果按巔峰期養三萬人算,一年就是三億錢吶!吃青州人三個月糧食,就能節約自己五千萬錢的購糧款!(部隊開支不光是吃飯和發零花錢,還有別的,軍餉軍糧差不多占三分之二)
“既如此,倒是無妨了,從青州兵戰俘中選出五千人,略微操練紀律,交割給徐榮。為兄之前都按賢弟指點,精銳親軍都選年少勇武之兵。而把青州軍戰俘中年過二十五歲的都留作預備。
這些人體格也不算差,就是年紀大些,稍稍強化軍紀還是可以一戰的。徐榮定然不會覺得我們是在用老弱搪塞。”
這些預備兵源放到別的軍閥眼中都還是不錯的,只是劉備和李素做好了未來要常年軍閥混戰的思想準備,為了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才確保兵源年輕化。
這樣一算,劉備至少可以從幽州軍抽調兩萬人去漢中,如果把青州兵多收編一點,湊三萬也是可能的——本來么,如果把遼東作為長期根據地,倒是沒那么急“搜刮”,但既然將來遼東只是先放置自閉,留在這兒的種田成果一時也沒法變現金流,等于是“沉淀性資產”,那還不如這次多帶走點呢。
另外馬匹方面,劉備如今把騎兵草草擴充到了一萬人左右,其中漢人精騎與烏桓突騎各五千人,其中一半是常年馬背作戰的,還有一半剛剛訓練不到半年。
而戰馬則是非常富裕,這一萬騎兵平時就能配兩萬馬,可以一人雙馬換著騎,誰讓幽州別的不多就是馬多呢。滅了張舉張純,還屠了好幾個鮮卑、烏桓部族,每一部滅下來凈賺五千匹以上戰馬都是輕松的。
現在既然要做好轉移根據地的打算,那么再刮一刮,弄三萬匹馬,確保行軍趕路時三萬士兵人手一馬,還是做得到的。
只不過,最后刮出來這一萬匹馬,可能質量差一些,算不上“戰馬”,只能說可以騎人趕路。而那兩萬騎馬趕路的步兵也不會直接轉職成騎兵,他們馬背作戰能力的并未經過專門訓練。
最終結果,就是三萬人,三萬馬。
從種族和地域構成來分,這三萬人大約是一萬幽州本地步兵、五千幽州漢人騎兵、五千烏桓突騎、五千青州兵、五千丹陽兵——最后的青州討賊戰中,抓到的俘虜也有一部分丹陽兵,主要是之前陶謙剛剛派來跟青州軍作戰時損失、被俘的。
然后又被劉備再次俘虜回去反正,加上原有的丹陽兵、九江兵,大約可以湊出五千人的刀盾/錘盾、擅長水戰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