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耽、申儀連忙給李素行禮,李素觀察了一下,兄弟倆都才十幾歲年紀。
李素當然也知道《三國演義》上申耽、申儀不是什么好東西,基本上是誰強就投靠誰。但真要考究,可能也就弟弟申儀更反復無常一些。
這兄弟倆的區別吧,有點類似于徐晃和呂布。
徐晃就屬于投奔新主也不求立功給見面禮,跟曹操就跟曹操了,沒必要殺楊奉。而呂布是投奔新主要殺舊主作見面禮了。申家兄弟的差距也在這兒,弟弟申儀喜歡投奔新主時殺個原先舊主那兒的同僚獻功。
不過這一世,李素有把握讓劉備始終在益、荊之間成為最強勢力,諒這倆貨也不可能翻得起浪來。大不了先安撫住,但是把他們的地盤壓縮一下,讓他們將來沒法分鎮西城、上庸二地。過個十幾年申凱死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逼在西城一處內卷,誰輸了誰調到外地做個平級的閑官。
而且,李素將來有把握種田改善上庸之地的交通環境,讓這兒不至于那么閉塞,相信隨著時間,外官也是可以漸漸滲透進來的。
跟申家人在酒桌上安撫一番,李素基本上定下了對付的策略,也讓對方安心為他賣命。
“李中郎如此高義,體恤下情,過幾日,我等便愿為中郎前驅、引路運糧,去攻上庸,確保當地豪族全部歸附鎮西將軍。”申凱摸清了李素愿意留用他們的態度后,愈發愿意賣力。
“如此,有勞了。”李素也不客氣。
申凱又問:“那不知中郎此番,可是要盡收諸縣?最東邊的房陵,要走漢水水路抵達卻是不易,得經過荊州襄陽郡地界,鎮西將軍領漢中太守,途徑毫無張魯余孽的荊州地界運兵,不知是否忌諱?”
李素慷慨地示意對方放心:“鎮西將軍有令,房陵之地并無張魯余孽,一切照舊即可。”
原來,上庸各地當中,只有西城是沿著漢水干流可以直達;
而上庸位于漢水南側支流堵水上,水路要到上庸,得從相當于后世十堰丹江口一帶繞一個大圈子進堵水。因為整個上庸之地都是在秦嶺南北兩道山梁之間,地形崎嶇,只能沿著河走,想翻山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房陵更是位于再下游的支流筑水北岸,一樣得繞水路才能到。
偏偏筑水匯入漢水的河口位于筑陽縣,那是荊州襄陽郡下屬的縣,距離襄陽只有一百里地,中間只隔了山都、鄧縣兩個縣。
李素不希望漢水道太過暢通,最好是保持“我說他暢通就暢通,而別人從這兒進來時,我想說他不暢通又能不暢通”,這樣朝廷的詔命要入川,就更加節奏可控了,乖乖走陳倉道吧。
而理由也是很充分的:我原先不知道房陵那邊有張魯的信徒翻山過去控制了嘛,也不知道他們會翻山回到漢水邊堵截通往丹江口之路。
如果朝廷覺得這點纖芥之疾需要徹底肅清,那也容易:給劉備正式授權帶兵路過荊州的襄陽郡,劉備保證瞬間秒了房陵這個縣的張魯余孽。
朝廷真要走了這步臭棋,估計將來蒯越蔡瑁那些人都得睡不著覺。
反正不管朝廷管不管這事兒,李素都是賺的,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