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嗤——”劉妙看了他好一會兒,終于忍不住發笑,這賭咒發誓的樣子真是太可笑了,“好了,這次我沒懷疑你,那就辦正事兒吧,準備幫我搬家。還有,你是不是真心,我看得出來,不是看你說什么詞,反正我就是看得出來。”
李素:“公主如何看出?”
劉妙:“這你別管,我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看得出來——女子的知覺吧。”
李素苦笑:“原來是女人的直覺……”
劉妙微微一愣:“直——覺?曲直的直?誒,這個詞不錯,好像是更貼切一點。聽說你是當世大儒,這個詞語出何典?”
李素:“沒有典,我瞎想的,直擊疑點的知覺,簡稱直覺吧。”
李素打住了這些沒營養的話題,然后大致跟劉妙說了一下董卓在雒陽熔鑄銅器的行徑,換取劉妙“挽救禮器”的理解,這才開始著手行動。
劉妙聽完后,滿口答應:“原來如此,那自然是要幫你的,反正不要留給董賊毀壞就是了。這未央宮里,以及太廟,一會兒我都帶你到處轉轉,看上什么就讓人拿走。”
李素:“多謝公主理解,那些日用銅器,哪怕是宮禁貴重之物,也不必多拿,畢竟陛下移駕至此后,也要使用。我們拿走了,到時還要另鑄,也是變相盤剝了百姓,我們只拿董賊那粗胚不會用到的東西。”
李素這一點還是姿態很正的,因為在他眼里,宮廷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董卓不搞破壞,將來等收復長安之后還是回到朝廷手中的,沒必要搬來搬去,青銅器那么沉重,蜀道運輸又艱難。
甚至哪怕是未央宮的少量典籍,李素也不覺得要全部拿走——當初雒陽要拿走,那是因為雒陽即將被董卓燒毀。但長安是董卓的根據地,他沒放火也不會放火燒宮,留著就是了。董卓也不看書,肯定是繼續丟著吃灰。
除非是非常珍貴、可以確信在雒陽時都沒見過的孤本,那稍微拿一點倒是可以的。
劉妙聽了李素這么分析,說不拿她皇兄將來生活要用的,頓時內心愈發覺得李素是個好人,真是朝中眾多大臣良心最好的了。
“要是朝中眾臣,人人有這樣良善,天下何至于此……你也別一口一個公主殿下了,以后我叫你哥哥,好不好?你可以叫我名字,反正這一年我也看清了,我這個公主其實什么都不剩了,你兩次帶我離開險境,當得的。”
李素一邊巡視搜刮,一邊應付劉妙:“公主……妙妙,你別這樣想,一切都是暫時的,等你到了皇叔那里,身份禮遇就會重新貴重起來的。”
……
李素花了半天時間,把未央宮草草搜刮一遍,最后選中了一批在長安陪祀的鼎、簋,還有些尚饗用的徂豆尊爵(裝祭祖食物的青銅器),反正都不是給活人吃飯用的,加上一些祭祀時點燈焚香用的鎏金宮燈、錯金博山爐,統統列清單準備打包。
天子祭祀,當列九鼎八簋,不過周天子的九鼎早在秦始皇的時候就找不著了,后來歷朝都是重新鑄鼎的。
東漢遷都雒陽之后,長安祭祀仍然不能絕,畢竟西漢皇帝的陵墓還在這邊,所以舊鼎也都留著,雒陽那邊是光武帝的時候重新鑄的,李素就趁機把西漢的九鼎八簋等等全部帶走。
反正留著也被董卓熔成銅錢了。
除了食器類的禮器,還有“禮樂”所需的錯金銅編鐘,每套都是六十四件,一共搜刮了十幾套——后世出土的曾侯乙編鐘,也是六十四件的,這倒不是說漢朝的技術比戰國沒有進步,才導致漢末編鐘依然只有六十四件一套,而是禮法早就限制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