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靈年間,全國牛只宰殺嚴控,每年的牛筋只夠生產幾千柄腰引弩、蹶張弩。咱蜀地地處南方,沒有草原大規模養牛,百姓的耕牛又不能濫殺。只有指望從南中獲取滇地牛馬,以及其他筋腱強韌的猛獸補給。或者是通過秦嶺蜀道,跟北方羌胡經商大量買入牛筋。
而其他鍛鐵、繅絲、碾米,都是依托都江堰水利才能建造的。未來的上限,就是把從都安到郫縣的岷江六十里沿岸、每隔二十丈立一部大水車,兩岸都算上。
郫縣到成都水流趨緩,沖力不足,那四十里江面只能減半折算,相當于都安這邊二十里。而且都江堰隔出的岷江支流灌渠較多,幾道主要支流水流也可利用,這些都算上,我們算他等效于兩倍的岷江……
全部算上,八十里的江岸,一百六十里的支流岸,兩側都算上,最多排兩千部大型水車。每部折抵婦人三十人的人力,而且可以持續不斷作業,讓女工輪班,一車抵七八十人力。兩千部大水車,就是十五萬農婦的勞力。
按照目前的舊式勞作,繅絲、織錦的工作量,大約是一三開,也就是農戶要出產錦緞,四分之一的時間繅絲,四分之三的時間織錦。十五萬繅女大約可以供給四十幾萬織女。實際上這些水車還要分出幾成碾米、鍛造,總產能還會低一些。要徹底消化這些水車的產能,未來大約要造七八萬臺寬幅弩梭織機。
如今蜀郡、犍為、廣漢總人口三百萬,蜀郡占一百四十萬,壯年男丁在籍五十余萬,女子也差不多。從這個角度來算,我們充其量只能提升相當于蜀郡蜀錦原產能的一倍,還達不到兩倍——
除非我們再興修更多都江堰一樣的水利,但那個回收投資的周期就更慢了,那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修水利的投入,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回得了本,也不一定有足夠的合適場地,這都不是大戰在即的時候能考慮的。”
李素這番話,賬算得非常精,把諸葛兄弟都聽得嘆服不已,暗忖李伯雅不愧是天下善算之人。
諸葛亮算數比哥哥好,他也不由順著李素的思路往下探討:“水利工程回本太慢了,秦國當年修都江堰,花了兩代人才回本、后續才是凈賺,四五十年后讓秦的國力足以統一六國。
鄭國渠,那也是韓國人一開始的陰謀,派鄭國去秦國修水利“敝其國力”,讓秦國人一代人之內沒有國力滅韓,而且鄭國渠也確實做到了,讓韓二十年后才亡。征西將軍最多五年就要北伐,這些還是等天下太平再來做吧。”
李素聞言,對諸葛亮投去微微贊許的鼓勵。
如果是按照歷史原本的軌跡,這個三國亂世要在蜀中種田茍上三十年以上再北伐,那李素會考慮狂修水利、祭出地圖編輯器的。但現在只是為了北伐準備的“五年計劃”,這些只能靠邊站。
最多稍微搞一點特別迫切的、可以同時利用水能、還能改善航運、灌溉條件,三方面都有收益的,那回本周期可能縮短到十年以內。如果不是上述三方都有重大利益,就別想了。
琢磨明白這個道理后,他也用切磋探討的語氣提醒諸葛亮,算是言傳身教:“阿亮,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有對水能、灌溉、航運三全其美的水利設施整改,還是可以稍微弄一下的。我看了蜀郡境內,以及與犍為接壤的幾個縣,南安(樂山)就有必要整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