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多多少少玩了個小心眼,希望關羽釋放俘虜,畢竟被圍在這么一個山谷里,可是想跑都跑不了,才被迫直接投降的。否則,他們說不定就一哄而散自己回老家了,哪里還用關羽來恩準。
關羽橫刀立馬,遙遙一指:“先讓你們的士卒放下兵器,后退五里。待我收繳接管縣城,自會答允你們。”
孟信和鄂順沒有反抗,眼睜睜看著關羽占領了建寧郡郡治味縣,算是充分表達了投降的誠意。
關羽這才徹底松了一口氣,擺酒宴請降將,跟他們說具體優待條件:“我兄征西將軍并無奴役南中百姓之意,平定諸郡之后,可以承諾依照舊例,一不會異地征發百姓承擔徭役,二不用征收農田糧賦,三不收取丁稅錢。
我不管景毅當初是如何妖言惑眾的,這三點我可以重申一遍。但是,大漢疆土,百姓皆應為朝廷出力,否則內地諸郡百姓定然不服。所以徭役丁稅田賦,皆以兵役、特產、承擔貿易轉運替代。
但征西將軍可以保證,未來的特產征收絕對嚴格比照三十稅一,永不臨時加派。若所需更多,我們自會派官營商隊以貿易換取,而非無償加征。希望你們好自為之,誰連這都不接受,朝廷自會滅其蠻王、由流官管轄。”
關羽這番話,也是出兵之前就跟劉備、李素一起說好的對邊蠻地區統治政策,跟東漢一貫的羈縻措施相差不大。只不過東漢傳統對特產類奢侈品的征收比較隨性,容易加征。
關羽承諾形成定例、公布百姓,讓大家都知道,不給搜刮操作的余地,對于安民是有極大好處的,
而蠻人需要額外付出的,就是要多去異地當兵,把精壯抽選出來服兵役。
說句題外話,李素當初跟劉備關羽這么定時,也是借鑒了歷史上諸葛亮中后的統治方略——后世孟獲被擒后,諸葛亮撤兵回蜀,對南中的要求就是每年要抽調精壯去當兵,后期蜀漢的“無當飛軍”就是靠南中兵源維持流動運轉的。
鄂順和孟信并不能做主,只是表示:“我等回去之后,自會向大王轉告。”
關羽眼神一瞇:“鄂將軍,高頤肯答應,那就最好,若是不肯答應,你可為越嶲都尉,朝廷自會另派越嶲太守!
還有,既然你們已經投降,也給你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做好了可以免去繳械的懲戒——你們即日分兵南下,隨我攻打景毅還在負隅頑抗的同勞縣城。只要斬殺景毅,我允許你們全軍拿回武器回歸故鄉。戰后我只從你們當中抽選三千人征入漢軍,抵今明兩年貢賦。”
鄂順孟信面面相覷,最后還是被許諾了有可能在越嶲實際管事的鄂順首先服軟了,表示愿意幫忙當先鋒炮灰。
反正這些兵本來就是高頤的,又不是他的家底,沾沾血納個投名狀,不能回頭了豈不是更好。
關羽也不會充分信任這些蠻將,所以他留了高順守住味縣,關羽自己只帶著參軍黃權,監督新降的蠻兵南下攻城,而且還扣留了鄂順和孟信本人在味縣做人質,由高順暫時天天請他們喝酒。
而且對于投降的蠻兵,也不是全部發還武器,只是發還了一部分,其余都用輜重船拉著,要攻城了才發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