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自從孟信和鄂順投降后,李素已經從他們那兒榨取了不少實力,竭澤而漁顯然不是優秀的御下之術,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先給他們輸血造血,嘗點甜頭。
整個191年的十一月與臘月,建寧郡全境與永昌郡最東部的梇棟周邊地區,就在一股“致富經”的氛圍中如火如荼地種田,休兵息民,一心搞建設。
已經在葭萌和僰道有過兩年優異種田履歷的屯田都尉僰道,也再次被李素調到建寧與永昌邊境地區,整治道路、修造梯田、開墾山坡茶林、干得如火如荼。至于僰道那邊的后續屯田整治工作,就交給國淵培養出來的新一代屯田官接手。
而且,李素也不白使喚人,在國淵抵達南中的那一刻,李素就已經提前請示過劉備,直接將其從典農都尉提拔為了典農校尉。
都尉名義上只是同時負責一個郡的屯田事務,而升級到校尉后,按劉備陣營的官職設置,就可以掌管整個南中地區或者說庲降都督府的屯田建設事務。未來如果進一步升職為典農中郎將,更是能負責整個益州的屯田事務。
南中之地本來就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饒,百姓耕種也不辛苦,所以民力豐裕。反而是因為植物生長快速、繁茂、野果鳥獸眾多,所以永昌郡境內的人口有一百五六十萬,田地卻不足,所以人均口糧很低。
所以李素來主持屯田之前,永昌的情況幾乎是處在“百姓沒什么吃的,但也沒什么活干,就躺尸休息少干活,減少能量消耗”的懶散狀態。因此李素只要愿意教蠻王擴大生產,其實有的是剩余勞動力可以大興土木。
短短兩個月內,孟嘗、孟信兄弟就親眼目睹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
梇棟縣周邊百余里的山道兩側,至少都開出了好幾排梯田,累計超過五十萬漢畝,而且都是用石頭修葺了梯田邊沿的那種,也就是可以蓄水種植水稻。
在北方,國淵經過這兩年的經驗,算過梯田的開發成本——開旱田大約需要十五人一年的人力,才能開出一人份的可耕種田地。而水田則是二十五倍,因為要砌石沿蓄水。
也就是說,漢制收稅按百姓人均耕一百漢畝算(折現代三十畝),要新建一百漢畝梯田,要付出十五人到二十五人干一整年開荒。
五十萬漢畝的梯田,足夠五千名壯丁滿額耕種,而且都是種稻子的水田,原本至少要十三萬壯丁勞作一年開荒,但現在只干了冬季農閑的兩個月時間,時間縮短了六倍,按說得投入六倍的人數也就是七十多萬開荒勞力。
但實際上,整個永昌郡境內的昆明黑夷也才五六十萬人,占永昌郡人口的三分之一罷了,還有七八十萬的哀牢白夷和三四十萬的漢人。
而且昆明黑夷也不都是孟嘗部下的,還有些不聽他調遣的小部落,孟嘗在永昌只有三十多萬部眾,在建寧的秦臧縣等地還有十幾萬部眾,兩郡的孟嘗部眾全加起來也才五十萬人。
(注:東漢登記永昌郡、越嶲郡人口時,口徑跟建寧郡、牂牁郡不一樣。永昌越嶲是把夷人都統計在戶數里的,建寧只統計漢人,所以看檔案建寧人很少,才十三四萬,但其實蠻夷還有三四十萬。而永昌的一百五六十萬是吧漢、夷全算在里面了,因為當年哀牢國投降的時候是‘獻上戶籍簿冊’的,也就是說蠻王本身有成建制地統計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