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部的五十萬人里,還要刨除老人小孩不會服徭役建梯田,所以實際上只用了一半左右的平均單產人力,就把那么多梯田修起來了,這個幾乎翻倍的效率,一開始讓李素也咋舌不已,而不懂行的孟氏蠻族就更是對國淵的致富效率感慨不已了。
為此,在臘月的一天,李素曾經親口問過國淵:“子尼,這南中稻田都是水田,為何修治難度與人力耗費,遠遠低于僰道的水田,幾乎與葭萌那些只能種蘿卜和麥子的旱田差不多了。你有什么妙法?”
國淵也不藏私,非常得意地揭秘:“屯田屯久了,就善于觀察環境,因勢利導。南中屯田雖是水田,卻比僰道、葭萌那邊還省了一項工程,故而快捷。”
李素:“哦?有話徹底說清楚,省了什么。”
國淵:“我也是到了這里之后,觀察了一段時間的天候、問了本地故老才知道的——本地老者都說,永昌、建寧四季如春無冬,故而也無秋燥冬凍,四季都是春雨綿綿,天無三日之晴。
所以我就決定,省掉了梯田的灌溉水路與提水的水車,連蓄水石沿也可以稍微做差一點,可以向下微微滲水即可,但憑下雨就滿足全年灌溉。正是因為省掉了灌溉的考慮,足足可以減少四成的工程量。”
李素一聽就恍然大悟,內心也是感慨不已:熱帶雨林氣候就是爽啊,哪里需要考慮“灌溉”的難題,往地上丟一把種子等它自己長出來就好了。難怪東南亞那些熱帶民族可以懶散一些,但照樣吃得飽。
云南這地方,好像也就臘月和正月雨水稍微少一點,但中間這一個半月本來就可以休息不種田,剩下十個多月作物生長期內雨水始終是充足的。
不過,五十萬漢畝梯田,也還只是額外給五千壯丁找到農活干、或者說額外養活兩三萬人口(一個壯丁對應一戶五口之家),乍一看并不算多逆天的福利。
在短時間內,真正讓孟嘗孟信兄弟看到漢人屯田官指導種田療效的,還是茶樹和花椒、胡椒的種植。
云南本來就有野茶,而國淵在組織開梯田的過程中,把河谷兩側山坡上、比規劃的梯田區更高的區域,都直接規劃成了茶田和椒田。
種茶樹所需要的山坡平整工作量就小得多了,因為只要沿著山的走勢,每一排茶樹在一個高度上就可以了,不用跟種稻子那樣平出大塊的平地。區區幾萬民夫兩個月的忙碌,就能燒荒伐木整治出幾十萬畝的茶園。
而花椒和胡椒的種植,點破了技術難點后其實就更容易了——椒類都是藤本植物,野生狀態下都是纏繞在大樹上生長的,極少數藤椒(花椒)會沿著山石的石壁生長。
而后世種過花椒辣椒的都知道,只要搭建一個架子誘導椒類植物纏繞,就可以實現人工種植。
現在雖然沒有現成的藤椒架賣,但南中竹子很多,隨便砍竹子搭架子,當地土著一旦學會了怎么搭架、怎么引導爬藤最初纏繞上去,把這些技術細節教會后,大規模種植簡直比開茶田更容易——因為搭竹架根本不需要任何平整土地的環節,哪怕山上地不平,把架子的竹竿長短截一下、頂部修平,簡直哪里都可以種花椒。
國淵帶來了至少幾百個屯田技術人員,手把手教這些不識字的昆明黑夷種田技巧,沒兩個月就都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