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曹操遠征烏桓回來,依然要重獎那些勸他別去的人——勸阻他的人才是對的,遠征烏桓雖然贏了,也不過是賭贏了,但本來就不該賭,不能以輸贏論功過對錯。
魏延心里也憋了口氣,但聽趙云的意思,他可以理解,就拱手說道:“將軍肯許我這一次,我保證余生不再……如此行險。而且就算贏了,我也承認我的戰術不如將軍,只是一時僥幸。”
趙云確認了一下魏延的眼神和言語是否誠懇,點頭:“去吧,給你一次機會,但愿從此謹慎做人。我就當這一次是你還為自己被同僚排擠而不服。但這仗要是真贏了,你也夠證明自己了,不要再急于求成。”
魏延欣喜領命而去,還奇怪趙將軍今天怎么突然變得好說話了?
只有趙云自己心中苦笑:魏延的戰術可行,在最終決策里,只占五成。還有兩成是被魏延的態度感動,加上收益比確實高。而最后的三成因素,是趙云自己不想落下“刻意回避趙佗當年成功的正確答案”。
秦始皇的時候,就是以大軍走靈渠穩扎穩打平掉百越的。只不過現在主力沒足夠時間和船只迂回,臨時的運能只能帶魏延那點兵。
……
雖然支持了魏延的冒險,在出兵之前,該主帥做的事情,趙云還是穩扎穩打都做了,尤其是他很細心地召集了魏延要帶走的那兩個曲精兵,親自拿伏波將軍的名義擔保,說整個計劃非常周祥,別怕己方人少,到時候接應會非常全面,讓士兵別怕。
趙云深知,如果他不進行戰前動員,就算魏延的計策沒錯,魏延也必死無疑,因為魏延的軍中威望還不夠,士兵們不一定敢跟他賭命。
而趙云自己的名聲,是出了名的謹慎,趙云拿自己的信用給魏延背書,才能讓繞后敢死隊人人心中穩定,真心相信繞后是很成功的。
為了確保士氣,趙云深知摸排了一下這些士兵的文化水平,確信基本上都是板楯蠻和武陵蠻的文盲、不識字也沒看過歷史書,然后趙云才親口在出戰前的宣講中,騙士兵們說“當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走此路討伐百越,偷襲戰術跟我們現在的一模一樣,最后也成功了”。
有了歷史成功案例背書,士兵們當然信心大增。
魏延在旁邊聽了,也是暗暗心驚:誰說趙將軍持重不會鼓舞士氣?名聲在外的老實人偶爾騙一次人,騙人效果才好呢。
讓魏延這種姿態桀驁的家伙去講故事鼓舞士氣,士兵們也不信啊。
趙云:“好了,文長,你好自為之吧。我已經快馬通知始安縣準備船只,你們直接翻山走直線、沿山中小路,去始安縣與蒼梧郡荔浦縣之間的山口北側,船隊和糧食會在那兒等的。
你們上船后盡快順流而下,過荔浦、撲廣信。十五日內,希望我這邊能聽到敵后的消息,到時候就配合你夾擊。”
魏延:“將軍放心,末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