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戰死、脫逃了十幾頭大象之后,那些哀牢夷象兵們也終于冷靜了下來,知道不能再按照南蠻時的作戰風格一樣靠一味硬沖了——象背上的諸葛連弩可不是擺設!
剛才一開始的時候連弩沒有明顯發威,一方面是因為還在甬道內廝殺,沒到開闊的戰場上,大象只有正面是敵人,兩側都是友軍,所以潑灑箭雨比較礙手礙腳。
大象配弩,最好的發揮空間就是四面八方都是敵人,隨便亂射都能射中有效目標。這一點是別的遠程兵種想都不敢想的。因為其他弓弩兵種近戰能力孱弱、甲胄的防御效果也差,一旦陷入重圍就基本上等于是死了。
唯獨戰象這種兵種是不怕包圍的,所以它背上的弩手也可以享受“身陷重圍依然淡定四面輸出、不用考慮逃跑”這種其他遠程同行想都不敢想的待遇。
除了剛投入戰斗時的陣型不利于發揮之外,一開始還有兩條原因制約了象背上連弩的發揮:
一個就是當敵軍瘋狂往后潰逃的時候,因為陣型密度低,覆蓋式的連弩發揮不出火力優勢,這種情況下還不如沖上去繼續踩,只有當敵人越密集、抵抗越堅決,象弩兵才能越興奮。
還有一點,就是象背上的轎廂載重量終究有限,要裝一部沉重的連弩、再加兩個瘦小靈活敏捷的弩手/裝填手,實在沒有多少載重來裝弩矢了,所以一定要省著用,能輕松追殺屠幼的場合就別放箭了。
當然這個“沒多少”肯定是相對而言的,是跟城樓、箭塔里那些固定陣地的連弩比。如果是跟普通單發的弓弩手比,那已經綽綽有余了,好歹也有幾箱箭矢、兩三百根呢。
一番短暫的焦灼之后,隨著那些哀牢弩手進入了輸出節奏,對面好不容易頂住象兵橫沖直撞的西涼長槍陣,瞬間就悲劇了。
那些長槍兵都是雙手持槍,才能控制如此長的武器,所以根本無法配盾。而且為了頂住大象,站得比平時都密集,基本上是肩并著肩、把二三十根長槍的槍尖集中在一丈見方的面積內。
大象們被這樣的槍林逼得不敢再沖、而是橫過身體、與槍手們隔著三丈遠,橫掠通過陣線。就在這時候,象背上的連弩展開了掃射。
如果對三丈遠的射程沒什么概念,可以這么想——要是在吃雞里,這就屬于貼臉噴了,噴子噴中直接眾生平等。
諸葛連弩弩矢沒有尾羽、飛行平衡性差、三十步外殺傷力銳減、不易瞄準不易命中……這些劣勢,統統被回避了。
三丈也就十步遠,還站那么密集,瞎蒙都能掃射到。
“噗嗤噗嗤……噗噗噗……”連弩的掃射聲越來越密集,很快到了連前面一聲利刃入肉的尾音“嗤”都被下一聲“噗”給覆蓋了的程度。
最夸張的時候,一頭象背連弩十發連射、十射十中,直接洗臉噴死十名西涼長槍兵!
這種洗臉的火力密度,對士兵士氣的打擊,已經不亞于喀秋莎管風琴洗地、或者“沙漠風暴行動”時上M270鋼雨了。
李利手下最鐵桿最精銳最堅定的西涼長槍兵,也紛紛在箭雨洗臉中鬼哭狼嚎抱頭鼠竄,放棄了槍陣抵住戰象的嘗試,一片一片被鐮刀割麥子似地倒下。
“不要退!不要退!讓后軍先退!現在退會自相踐踏的!”
李利試圖穩住隊形,但從他的話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要求在越來越卑微,已經從一開始的不許退,降低到了“有序后退別自相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