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戴孝是不能戴孝的,發喪哭喪卻可以——穿白麻布衣服不等于都叫戴孝,儒家的喪禮等級很嚴格,要分五服。只有前兩服的斬衰(cui)、齊衰(zi-cui)可以算“戴孝”,后面三級只能算“發喪”。
就像劉邦殺出關中時,假裝給義帝發喪收買人心。
在漢末,除非皇帝本人被弒君了,劉備誓師報仇,那是可以親自戴孝的。比如歷史上漢獻帝禪位后,益州軍官方認定獻帝被殺了,那是戴孝。其他關羽張飛被殺誓師報仇,都只是穿白發喪。
吩咐完之后,劉備直奔主題問道:“如今多難之秋,虛禮就少說一些了,列位剛剛從長安逃出,可知如何攻城為便?當如何部署?”
聽劉備問道軍事,原北軍五校的兩名校尉魏桀、沮俊連忙奏報:“稟權攝漢中王,我等突圍之前,曾破壞未央宮北宮門與北城橫門,距今不過兩三日。大王若引兵急攻,或許李傕還未來得及徹底修復。前日我等在橫門外遠眺,似是只用雜物擁堵填塞。”
魏桀、沮俊與剛才的公卿們一樣,稱呼劉備時還是謹慎地說全了“權攝漢中王”這個稱謂。可見長安朝廷的人,還是知道劉備這個漢中王,名義上至今沒走完“辭讓”的程序,這次殺回長安勤王,本來就是要順帶完成“辭讓”的。要皇帝親口允準之后,才能迫不得已拿掉權攝二字。
劉備一聽城防有被提前搞破壞,心中暗喜,又連忙詢問自己身邊的謀士:“伯雅,公達,你們以為如何?從北門攻打長安,是否可行?”
李素和荀攸今天還沒撈到機會發言呢,荀攸想了想,避嫌地搶先把做惡人、提醒主公冷靜的話說了:
“大王,兵無常勢,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先問清城內守軍規模、構成,才好定奪。就算城門被破壞,李傕軍肯定連夜把守修繕,或在內夯土為壘。貿然強攻若是驚動了敵人,讓敵軍更加防備,反而不美。
就算要強攻北門,也該在另外三門也布置疑兵,同時舉動,以分攤敵軍守城兵力,不至全力防守北門。”
劉備覺得有道理,也不等李素說完,先扭頭繼續追問魏桀、沮俊:“如今城中李傕兵力多寡如何?”
兩名校尉齊聲答道:“城內原有守軍兩萬,有一部分是新拉的壯丁。李傕新近敗退回城兵馬兩萬,包括池陽棄守之后退來的兵力。所以總共有四萬余人。
不過,之前在派人往華陰追擊陛下時,有數千士卒在城外遷延未歸,被趙伏波將軍在新豐野戰殲滅。另有我們率領的北軍五校忠君舊部兩三千人突圍、還有其余部分北軍將士被害、死前在城內與李傕嫡系部隊廝殺內訌,估計兩軍死傷累計也有數千。
故而,城內李傕守軍,應該不過三萬五千人。其中少部分士兵從軍未久,未必與李傕同心。死忠余李傕的應該是兩萬多人。
包括八千羌胡兵和近萬人的西涼漢兵,都是從西涼一路帶來的董賊遺留嫡系。還近萬人的北地胡人部隊,多半是北地郡與河套五郡的鮮卑胡與偽南匈奴須卜骨都侯部士兵——
李傕本人是北地郡人,所以北地與河套五郡的胡兵,是李傕當權后這兩年新募集的,但因為跟李傕同鄉,而且李傕對他們多有賞賜,故而兩年內就引為心腹。大長秋苗祀昨日還曾言,說李傕把抓獲的許多宮女,都臨時分給了這些鮮卑與須卜骨都侯胡兵,所以胡兵士氣大盛……”
劉備氣得直接摔了杯子:“子曰率獸食人,此之謂也!李傕不但叛君,更兼背祖,竟以鮮卑羌胡屠戮漢人!他五服之內,合當盡誅!來人傳令,三更饗士卒,四更天就試探偷襲攻城!就走北門!”
李素在旁邊動了動嘴唇,沒有當眾勸說,現在的氛圍,確實不試一試也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