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拱手:“弘農楊修,幸會。”
世家大族的人哪怕出去消費,也都有自己的習慣,某些館子就是特別吸引某幾家人,專門做他們的生意的。楊修和杜畿都算關中大族的子弟,在酒樓里碰到也不奇怪。
兩人見過禮后,杜畿出于好奇、想打探本地情況,便問道:“愚兄看著京兆尹為百姓吃飯,也是操了不少心,為何不向百姓申明其中本錢、換取百姓認可呢?”
楊修捻須而笑:“楊某雖尚未得授朝廷實職,卻也能猜到一二——上面肯定是在找那些造謠的人,等著他們猖狂,有機會就會抓起來揭露其罪惡吧。”
二十歲的楊修,簡直比后來更愛顯擺自己的智商。他現在還沒被李素正式委以使命,就已經開始在其他世家子弟面前賣弄自己的眼光了。
李素并沒有告訴楊修任何東西,這些確實是他自己猜到的,雖然沒猜到具體的內幕和原理。
“原來如此?那賢弟還真是見微知著啊……”杜畿上下打量,還有點不信。
不過既然楊修是弘農楊氏,杜畿也樂于請客結交,當下杜畿出錢,兩人好好喝了一頓。
酒局擺到傍晚時分,居然還真有一條新聞傳了出來。
“涼州刺史韋端的二公子韋康被抓啦!聽說是京兆戶曹從事王必悔罪,把他供出來的!最近造謠朝廷從賑災糧里賺差價的事兒,都是他指使的!”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消息,是不至于讓杜畿震驚的,因為完全也有可能是栽贓陷害。
但不久之后,就在這一夜之間,又有其他一些后續配套的小道消息傳出來了。
比如,韋康的堂弟韋晃跟他劃清界限,出首證明了王必和韋家的交情。
韋康的老父親韋端、二弟韋誕也表示跟韋康劃清界限。
同時,京兆杜氏本家和弘農楊氏等家族,也安安表示情緒穩定,韋康的事兒跟他們沒關系。
這就說明,沒有擴大打擊面了。
士族的情緒暫時被穩定住了,百姓們倒是還沒,主要是百姓們見識得比較少,起碼得再過個把月、看到杜陵縣和其他幾個袁術治下的縣有窮人開始餓死,才會真正知道李素的好處。
杜畿親眼見證了這一切,心中忍不住揣摩:看二叔和四弟那樣子,是鐵了心投效劉備,不考慮南遷去宛城躲災了?這劉備竟能如此得人心,匪夷所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