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親自來了這里,才驗證了他內心在西征之前就已經埋下的一個想法——未來要在西北廣泛種植棉花,發展棉紡、讓西羌人逐步從“牧而不游”轉化為完全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關鍵一點就是要在劉家峽興修水利。
當然這兒修水利會比都江堰樂山堰更加復雜一點,可能得在峽口上游找相對低洼封閉、適合蓄水的區域,攔洮河筑壩、導流決口,在匯入黃河的時候形成一個堰塞湖,以及挖掘配套的導流泄洪渠、兩邊都能蓋滿水車。
李素修個蓄水湖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發電了,他只是為了“調峰蓄谷”,確保黃河洮河在這一段,每個季節的徑流量和水流沖擊動能相對可控,水少的時候就把蓄水湖的水放出去,放空得差不多了遇到水多的季節就蓄水。
這樣一來,至少能解決“水車類機械因為各個季節水流速度、水位高低差距過大,而無法使用”的問題,讓原本可能一年只能有效運行三四個月的水車,變得可以運行八個月甚至十個月(要跟都江堰一樣全年十二個月開水車是不可能的,因為黃河上游枯水期太干旱了)
順便還能優化一下流域附近的灌溉條件,同時還確保枯水期也能開船。
到時候,隴南的洮河流域,深入青藏高原的黃河源頭,青海的湟水流域,西涼的浪水、弱水流域的棉花,都能集散到這兒來紡棉紗、織成棉布,讓蘭州成為棉布之都,讓西北民族擺脫對羊皮襖的依賴。
從此可以安定相當于后世青藏、新疆、甘肅的廣大地區,從長治久安的角度來看可謂是功德無量(湟水河谷面積只占新疆省的2%,但后世的工農業產出都占整個青海省的六成以上。精華地區都在這兒了,因為只有湟水流域可以跟黃河連通,其他都是高原爛地)
而且歷史也已經給李素報了答案了,在整個大西北,能搞水能工業的只有劉家峽這一個點了,黃河上游水量太少,再往上都是渺無人煙的地方,也不好施工。劉家峽再往下的話,因為四河匯流,黃河水量陡然變大了好幾倍,不方便攔截,不像在劉家峽口可以“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同時一旦過了皋蘭山峽谷,黃河的落差也沒那么大,水流流速一慢,可以開發的水能資源就低效很多了。選址劉家峽這個位置,是后世多少代地質和水利專家勘探總結的結果,這個問題李素當然要直接聽后世聰明人直接報的答案了。
當然具體施工當中,肯定會有很多新的問題,到時候該讓諸葛瑾解決就找諸葛瑾,該找諸葛亮解決就找諸葛亮。畢竟之前修都江堰樂山堰積累下來的經驗里,也沒搞過“堰塞湖、蓄水庫”這樣的騷操作,哪怕是不發電、不需要全圍擋壩體,但工程設計方面的技術難題,依然不是李素自己能搞定的。
還是那句話,李素只能當甲方提需求,但他是個優秀的甲方,需求很具體,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甚至于,考慮到以后都準備修“劉家峽泄洪區”了,李素這次如果打算把金城里的韓遂死黨徹底斬盡殺絕,都能提前在劉家峽口蓄水,然后等黃河洮河湟水的水流攢多了之后,直接沖下去把金城全城都淹了。
只不過他覺得金城城內也不都是罪不可赦的十年老賊,畢竟還是有百姓的,哪怕百姓的人數可能還不如老賊多,而且蓄水淹城花的時間也更多,還不如讓關羽想別的辦法。畢竟郭汜和那些死硬的羌王才是今年主要的敵人,韓遂只是開胃菜,不能耽誤太久。
車隊通過劉家峽后,又蜿蜒航行了兩天,尤其是洮河、湟水匯入黃河的那兩個點,水流湍激,李素都讓大篷車隊上岸用牛拉上二十里,等水流稍稍有規律一些才能繼續開下河流淌。每一處如今還不利于篷車航行的點,李素也都記載在地圖上,將來平定之后要好好種田整頓。
五月二十七這天,李素終于完成了對全程的勘測,他的車隊也抵達了金城以西的黃河-浪水河口,關羽的大營正扎在那里。
關羽已經打造好了攻城器械,對金城實現了西、南兩面的圍困。東面只圍了一個東南角,留下了東北側就是想逼韓遂守不住的時候棄城逃跑。而正北面因為靠著滾滾黃河,城墻都快修到河邊了,幾乎直接以黃河為護城河,所以也沒什么好包圍的。